时间: 2025-04-24 10:10:3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2:20:51
成语“习焉弗察”的字面意思是“习惯于(某种事物)而不加以察觉”。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对某种事物或情况因长期接触而变得熟悉,甚至麻木到无意识、不再留意的状态。
该成语出自《论语·述而》。原文为“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习焉弗察’”。在这里,孔子提到君子对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强调对事物的深入理解和自然的应对方式。这种态度在古代社会中被视为一种智慧和修养。
“习焉弗察”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对周围事物产生“习焉弗察”的状态。这种现象提醒我们要保持对生活中小事的关注,避免麻木和疏忽,尤其是在信息过载的时代,保持敏感和警觉显得尤为重要。
“习焉弗察”让我联想到一种久而久之的无感和麻木,仿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忽略那些细微而重要的事物。这种状态可能会让人感到失落,提醒我们要时常自省,保持一颗好奇和开放的心。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我曾经对周围的环境习焉弗察,直到有一天朋友提醒我注意公园里的花草变化。这让我意识到,生活中的小细节往往被我们忽略,而我们需要时刻保持对生活的热情与观察。
在春天的晨曦中, 花儿悄然绽放, 而我在匆匆步履中, 习焉弗察,忽略了那一抹温柔的色彩。 愿我能再度觉醒, 听见风的低语, 看见花开的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familiarity breeds contempt”,意指对某事物的过于熟悉可能导致轻视或忽略。虽然两者的含义略有不同,但都强调了对熟悉事物的麻木与忽视。
通过对“习焉弗察”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它在日常生活和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反映了人们对环境的适应,也提醒我们保持敏感和警觉,珍视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它在我们的语言学习和表达中,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自我反思与成长。
此实传庭,又或误以为‘傅庭’,耳食之徒,遂习焉弗察耳。
《后汉书·班彪传》:“习其言而弗察其行,是谓不知人也。”
《汉书·艺文志》:“习其言而弗察其行,是谓不知人也。”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曰:‘吾闻君子习其言而弗察其行,小人习其行而弗察其言。’”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君子习其言而弗察其行,小人习其行而弗察其言。”
《论语·子罕》:“子曰:‘习其言,弗察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