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2:15:4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2:20:31
成语“习焉不察”的字面意思是“习惯于某种事情而不加以察看”,基本含义是指对某些事物由于习惯而不再留意,导致忽视其本质或变化。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们对一些熟悉的事物失去敏感度,从而无法察觉其中的细微变化或潜在问题。
“习焉不察”出自《论语·为政》。原文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之道,言之必行,行之必果。习焉不察,故能知之。”这段话的意思是,君子因为习惯了某种道德规范而不再细致地去观察其变化,反而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事物的本质。
“习焉不察”可以在多种场合下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现代社会,快速的信息流动和生活节奏使得人们容易对周围的事物产生“习焉不察”的现象。特别是在职场和人际关系中,熟悉的环境可能让人对潜在的问题视而不见,因此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保持敏感度和警觉性显得尤为重要。
“习焉不察”带给我的情感反应是警示与反思。它让我意识到,熟悉并不代表了解,反而可能因为习惯而导致忽视。因此,在生活中保持好奇心和观察力是非常重要的。
我曾经在工作中因为对某个项目太过熟悉,而忽视了客户需求的变化,导致了项目的偏差。后来,我意识到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习焉不察”,于是开始定期与客户进行沟通,及时调整项目方向。
在一个秋日的午后,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地面,金色的光影交错。我坐在长椅上,习焉不察地看着眼前的美景,却未曾察觉时间的流逝,直到夕阳西下,才恍若惊醒,才明白生活的美好往往在于那些未曾留意的瞬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lind to the obvious”,它强调因习惯或熟悉而对显而易见的事物视而不见。不同文化中对这一现象的理解和表达方式有所差异,但本质上都反映了人类在日常生活中对熟悉事物的忽视。
通过对“习焉不察”的学习,我深刻理解了它在语言表达和思维方式中的重要性。它提醒我在生活中保持警觉,不仅要关注新事物,也要定期反思和审视自己熟悉的事物,以避免因习惯而导致的无知和失误。
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后汉书·班彪传》:“习其文而不察其义,虽习之,何益?”
《汉书·艺文志》:“习其术而不察其理,虽习之,何益?”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曰:‘习其言而不察其所以然,虽习之,何益?’”
《荀子·劝学》:“习焉而不察,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论语·子罕》:“子曰:‘习其事而不察其道,虽习之,何益?’”
而不晓文义者,~,概谓有旨为进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