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23:27:3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2:20:47
成语“习而不察”由“习”和“察”两个部分组成。“习”意为学习、练习,“察”意为观察、审视。字面意思是指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加以观察和思考,通常用来形容人们在掌握知识或技能时,缺乏深入理解和思考。
“习而不察”出自《论语·卫灵公》,原文为“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其中的“周”与“比”有着深刻的道理,表面上是说君子看问题全面,能兼顾各方;而小人则只关注某一方面,缺乏全面的视野。后来的“习而不察”便是引申出对学习知识的肤浅理解。
“习而不察”可以在多种场合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习而不察”反映了传统儒家文化中对学习的重视,强调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进行思考和反思。在现代社会中,这一成语依然适用,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快速获取信息但不加以思考,可能导致理解的误区和知识的片面性。
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一种学习的焦虑感。现代社会中,很多人追求快速学习和获取知识,但往往忽视了深度思考的重要性。它提醒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保持好奇心和批判性思维。
在我自己的学习经历中,有一次在读一篇复杂的学术论文时,只是简单浏览而未作深入思考,结果在讨论中对该主题的理解显得相当肤浅。之后我意识到,真正的理解需要时间和精力去反思和消化。
在一个故事中,主人公是个学霸,却因为过于依赖课本知识,最终在一场重要的比赛中失利。他的老师告诉他:“你虽然习得了很多知识,但若是习而不察,终究无法在实际中运用。”这句话让他意识到学习的真正意义。
在英语中,“学习而不思考”可以用“learning by rote”来表示,强调了仅仅通过死记硬背而不加以理解的学习方式。虽然表达的方式不同,但内涵却有相似之处。
通过对“习而不察”的学习,我认识到在语言学习与表达中,理解的深度至关重要。简单的知识积累无法替代深入的思考和理解,这对于提升个人素养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习礼于郯,习乐于师襄。”
《韩非子·难三》:“习其术而不察其所以然。”
《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孟子·离娄上》:“习其事而不察其所以然。”
《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盖其事既为世所通行,又为人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