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52:0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9:30:56
成语“将信将疑”字面意思是“既有信任,又有怀疑”。它的基本含义是对某件事情或某种说法持有一种半信半疑的态度,既不完全相信,也不完全否定,表现出一种犹豫和不确定的心理状态。
“将信将疑”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具体出自《红楼梦》第五回,书中提到“我将信将疑,恍惚之间”。这一成语表达了对某种信息或事情的怀疑和谨慎态度,反映了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性时的心理状态。
该成语适用于多种语境,如: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现代社会,信息传播迅速且复杂,人们面临着大量的信息和选择,常常需要在信任与怀疑之间找到平衡。因此,“将信将疑”这一成语在当今社会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提醒人们在获取信息时保持批判性思维。
“将信将疑”带给人的情感反应多为谨慎和警惕。在面对未知事物时,这种情感可以帮助人们避免轻信而受骗。它也让人联想到对真相的追求和对不确定性的焦虑。
在生活中,我曾经在工作中遇到一个新的项目提案,团队中的一些成员对其可行性表示怀疑,我也持将信将疑的态度,最终通过进一步的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决定是否推进该项目。
在诗歌创作中,可以尝试这样写:
在晨雾中漫步,
听风吟唱着远方,
心中将信将疑,
不知真相何方。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to take something with a grain of salt”,意为对某事持保留态度,反映出相似的怀疑与谨慎心态。不同文化中对信息的态度可能有所不同,但怀疑与审慎是人类普遍的心理特征。
通过对“将信将疑”的学,我认识到在信息时代,保持一份怀疑的态度是必要的。它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提醒我在接受信息时要谨慎,增强了我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复杂的思想。
人或有言,将信将疑。
《明史·海瑞传》:“帝将信将疑,以问左右。”
《宋史·岳飞传》:“秦桧使人言于飞曰:‘朝廷方议和,将军宜少安毋躁。’飞将信将疑,然亦不敢违。”
《资治通鉴·唐纪》:“上将信将疑,以问李泌。”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郑伯将信将疑,以问于叔詹。”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项王许之。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项王闻之,将信将疑。”
荣禄对他是持着戒心的,所以这番愤激之言,在~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