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6:09:2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12:53:36
成语“隳节败名”由“隳”、“节”、“败”、“名”四个字组成。字面意思是指毁坏节操,败坏名声。基本含义是形容一个人因不道德的行为,损害了自己的品德和声誉,通常用于批评那些背离正道、追求****的人。
“隳节败名”这个成语出自《左传》中的一句话,原文为“隳节坏道,失名失德”。这里的“节”指的是节操和品德,而“名”则指声誉和名声。通过历史文献的考证,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对于个人品德和社会声誉的重视,表明了不守节操的行为会给个人带来负面影响。
“隳节败名”常用于文学作品、政治演讲或道德教育等场合。在现代社会中,它也可以用在对一些公众人物的不当行为的批评上,比如某些演员或政治家的丑闻。比如,在讨论某个明星因丑闻而受到公众指责时,可以说:“他的行为让他隳节败名,公众对他的信任荡然无存。”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个人的品德与名声被视为非常重要的社会资本,尤其是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节操被高度推崇。因此,“隳节败名”不仅是对个人行为的评价,也反映了社会对道德标准的期待。在现代社会,虽然价值观有所变化,但对于道德和声誉的关注依然存在,特别是在社交媒体盛行的今天。
“隳节败名”这个成语通常带有负面情感,令人联想到失落、悔恨和道德沦丧。它提醒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时,不能忽视个人的道德底线。这个成语也促使人们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是否可能因小失大,最终导致声誉的毁灭。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在讨论一个朋友因职场不当行为而失去工作的时,我用到了“隳节败名”这个成语。这个引发了我对职业道德的深思,使我更加重视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
“在繁华的都市中,多少人为了金钱与名利,迷失了自我,最终难逃隳节败名的命运,唯有守住内心的那份清白,才能在浮华的世界中,恪守真正的自我。”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概念可以通过“loss of reputation”或“moral failure”来表达。虽然不同文化对道德标准的看法有所不同,但对声誉损失的恐惧在各个文化中都是普遍存在的。
通过对“隳节败名”的学,我深刻认识到个人品德与社会声誉的重要性。这不仅影响个人的职业生涯和人际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道德水平。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成语能帮助我更准确地传达情感和观点,增强表达的深度与层次。
隳节败名,祸止汝身。当官而行,将疚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