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5:59:0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1:35:25
“殃国祸家”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给国家带来灾难,给家庭带来祸患”。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些行为或**对国家和家庭造成严重的损害或者负面影响。
该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历史和文学,特别是在描述战争、暴乱、灾难等时,常常可以见到类似的表达。成语中的“殃”指灾祸,“国”指国家,“祸”指祸害,“家”指家庭。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不当行为或者不幸**,不仅影响个人,也波及到国家和社会。
“殃国祸家”常用于以下场景: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家与国的关系被认为是密切相连的。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而国家则是由无数家庭组成的。因此,“殃国祸家”在文化中强调了个人行为对家庭和国家的责任,反映出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依然适用,尤其是在强调社会责任和公共道德的讨论中。
“殃国祸家”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联想到历史上的战争、灾难和人们的无奈。它提醒我们,个人的行为不仅影响自己,也可能造成更广泛的后果。这种情感的警示作用,使我们在做决策时更加谨慎。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看到一些因个人贪欲而导致家庭破裂的案例,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殃国祸家”所传达的警示。它让我在面对诱惑时,时刻提醒自己要为他人和社会负责。
在我的小诗中,我尝试融入“殃国祸家”:
风雨飘摇夜未央,
贪婪之心乱世伤。
殃国祸家何所惧,
唯愿明天见光芒。
在这里,我通过诗歌表达了对贪欲的警惕,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期望。
在英语中,有类似于“bring disaster to one's family and country”的表达,但没有一个固定的成语完全对应“殃国祸家”。西方文化中,个人行为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同样被重视,但具体的表达和语境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殃国祸家”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这个成语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的重要性。它不仅是对历史现象的总结,更是对现代人行为的警醒。在今后的学和交流中,我会更加注重使用这样的成语,以增强表达的深度和情感。
前轮折轴,后车覆轨,殃国祸家,亡身绝祀。
《后汉书·袁绍传》:“绍谓谭曰:‘汝与尚书令审配、逢纪有旧,可往求之。’谭至邺,配等不纳,谭怒,斩配、纪,遂与尚书卢植、中郎将董卓共攻邺。”
《汉书·王莽传下》:“莽曰:‘天生德于予,汉兵其如予何!’莽亡,校尉公宾就斩莽首,军人分莽身,节解脔分,争相杀者数十人。”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也。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后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乃封项伯为射阳侯。桃侯、平皋侯、玄武侯皆项氏,赐姓刘氏。”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将伐郑,郑人惧,乃使公子归生如晋,请成。晋侯曰:‘郑伯无信,殃国祸家,不可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