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0:25:4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1:35:49
“殉义忘生”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为了义气而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它表达了一种忠诚、勇敢的精神,强调在面临道德抉择时,义气和信念高于个人的生命。
“殉义忘生”源于古代文学和历史故事,特别是与忠臣孝子的行为有关。这个成语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忠臣故事,例如《史记》中关于屈原、岳飞等人的描写,他们在面对国家危难时选择殉义,表现出对国家和道义的忠诚。
“殉义忘生”常用于描绘忠诚于事业、朋友或国家的情境。在文学作品中,作家可能用这个成语来形容英雄的壮举。在日常对话中,人们可以用它来表扬那些在困难时刻选择坚持原则的人。此外,在演讲或辩论中,该成语可以用来强调道德勇气和责任感。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忠义被视为重要的美德,因此“殉义忘生”在社会中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一成语在现代社会仍然适用,尤其在涉及团队合作、忠诚和道义的情境中,比如在企业文化或团队精神的建设中。
“殉义忘生”带给我一种崇高和敬佩的情感。它让我联想到那些为理想和信念不惜一切代价的人物,激励我在生活中也要有勇气面对挑战,保持信念。
我曾在一次团队项目中遇到过类似的情境。团队成员在面临压力时选择团结一致,共同承担责任,展现出一种殉义忘生的精神。这种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某个故事中,可以描述一个年轻的武士,他为了保护自己的村庄,冒着生命危险与敌人作斗争。尽管最后他牺牲了自己,但他那种殉义忘生的精神激励了其他人,最终让村庄团结起来,战胜了敌人。
在许多文化中,忠诚与牺牲精神是被高度尊重的。例如,在西方文化中,有类似的表达如“the ultimate sacrifice”,也强调为信念或他人牺牲生命的行为。这表明“殉义忘生”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共鸣。
通过对“殉义忘生”的学*,我意识到忠诚和道义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思考和表达情感时更加深刻,提醒我在生活中勇敢追求自己的信念。
或攻城略野,殉义忘生。
《明史·于谦传》:“谦性刚果,遇事有断。土木之变,人心惶惶,谦独毅然以社稷安危为己任。及也先逼京师,谦力主战守,誓死不退,终以身殉国。”
《宋史·岳飞传》:“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飞忠义奋发,殉义忘生,屡建奇功。”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后汉书·耿弇传》:“弇曰:‘臣蒙先帝厚恩,常思报效,今得死所,何恨之有!’遂殉义忘生,力战而死。”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此所谓殉义忘生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