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3:47:2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5:10:43
“石心木肠”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心像石头一样坚硬,肠子像木头一样干枯”。它用来形容一个人内心冷酷、无情,缺乏同情心和温暖情感。这个成语常常用来指责那些对他人遭遇无动于衷、冷漠无情的人。
“石心木肠”这一成语的确切来源尚不清楚,但它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作品中对冷酷无情的人的描绘。历史上,许多文学作品描绘了人性中的冷漠与无情,形成了对这种性格的批评。成语的字面构成也体现了古人对人情的理解与感悟。
“石心木肠”可以在多种语境下使用,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情感的表达和人际关系被视为非常重要的价值。成语“石心木肠”反映了社会对冷漠和无情的批评,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现代社会中,依然存在对这种冷漠现象的批评,尤其是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可能会变得更加疏离。
“石心木肠”让我联想到那些在困境中不愿意施以援手的人,心中不禁感到失望与无奈。这个成语提醒我们要保持对他人的关心和同情心,反思自己的行为。
在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同事,他在团队中表现得十分冷漠,常常对同事的困难视而不见。我当时就用“石心木肠”来形容他,希望能引起大家对他行为的反思。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这个成语:
夜深人静月如霜,
心中冷意似石肠。
他人苦乐皆无感,
孤舟独行自彷徨。
在英语中,类似于“stone-hearted”或“cold-hearted”的表达也传达了相似的意思,形容一个人缺乏同情心。这些表达在不同文化中同样反映了对冷酷无情的批评。
通过对“石心木肠”的学,我深刻认识到情感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能丰富我的语言表达,还能在日常生活中提醒我保持同情心,关注他人的感受。它在语言学中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鼓励我们关注人际关系的温暖与关怀。
布衣蔬食,或未死于饥寒,石心木肠,誓不忘于忠义。
《新唐书·文艺传中·李白》:“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璡、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傍若无人。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元和末,宣歙观察使范传正祭其墓,禁樵采。访后裔,惟二孙女嫁为民妻,进止仍有风范,因泣曰:‘先祖志在青山,顷葬东麓,非本意。’传正为改葬,立二碑焉。告二女,将改妻士族,辞以孤穷失身,命也,不愿更嫁。传正嘉叹,复其夫徭役。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白无子,女平甫,孙女二人。”
《太平广记》卷五十六引《续仙传·陈抟》:“陈抟,字图南,毫州真源人,少聪悟,读经史百家之言,一见成诵,悉无遗忘,颇有石心木肠之誉。”
《宋史·隐逸传上·陈抟》:“抟居华山,至老不衰,有石心木肠之号。”
《晋书·王敦传》:“敦性简脱,口不言财,虽有石心木肠,然亦颇以功名自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