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9:22:3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3:14:04
“敏而好古”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聪敏且喜爱古代事物”。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聪明而且对古代的文化、知识持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古代的经典著作、历史和传统的尊重和喜爱。
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卫灵公》,原文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虽然“敏而好古”并没有直接出现在《论语》中,但其含义与“敏而好学”相似,强调对知识的渴求和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古代文人常常提到学的重要性,特别是向古人学,以此来提升自己的修养和智慧。
“敏而好古”可以在多种场合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尊重古代文化和经典是士人应具备的品质。古代教育强调对经典的学,认为通过理解古人的智慧,可以更好地应对当代问题。在现代社会,虽然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可能使得传统文化受到忽视,但“敏而好古”的精神依然在倡导文化传承和教育改革中显得尤为重要。
“敏而好古”让我联想到对知识的追求和对文化的热爱,激励我在学*中保持谦逊与求知的态度。它让我意识到,了解历史和文化可以丰富我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
在我的学*生活中,我曾遇到一位敏而好古的老师,他不仅教会了我们书本知识,还常常分享有关古代文化的故事,这让我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在备考时,也会查阅古代的经典著作,借鉴其中的智慧。
在一次写作比赛中,我写了一首诗,表达了对古代文化的向往:
晨光映古卷,字字皆有声。
敏而好古者,智慧在心生。
这首诗通过描绘古代书卷与智慧的关系,体现了成语的内涵。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wisdom of the ancients”,强调古代智慧的价值。在不同文化中,尊重和学*历史的态度各有不同,但普遍存在对古代文化的敬仰。
通过对“敏而好古”的学,我深刻理解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在现代社会中保持对知识的尊重和追求的必要性。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更激励我在学和生活中汲取历史的智慧,提升自己的修养与素养。
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晋书·王羲之传》:“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为敦主簿。敦尝谓羲之曰:‘汝是吾家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后汉书·班彪传》:“彪字叔皮,扶风安陵人也。少好古学,家贫,好学不倦,敏而好古,是以谓之文也。”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汉书·艺文志》:“敏而好古,是以谓之文也。”
先生~,尝病乡射仪节未备,又以诗有燕享通用之乐而无声谱,爰自考定,皆有成书可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