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4:32:4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3:37:05
“无以复加”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没有办法再增加了”。它的基本含义是指事物或状态已经达到极限,无法再有所提升或增加,多用于形容数量、程度、质量等方面的极致状态。
“无以复加”出自《论语·颜渊》,原文为“子曰:‘无以复加。’”意思是说,某种状态或品质达到极点后就无法再进一步。它反映了**古代思想中对事物极限的认识,强调了事物发展的边界。
该成语常用于各种语境中,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强调事物的发展和极限反映了对事物变化和发展的深刻理解。在现代社会中,虽然科技、经济等方面发展迅速,但“无以复加”的概念仍提醒人们关注事物的极限,避免盲目追求更高的目标而忽视实际的可行性。
“无以复加”给人的情感反应是复杂的,既有对极致追求的向往,也有对无法再进步的无奈。在表达时,它常常带有一种强烈的感叹和深刻的反思,促使人们思考事物的本质和局限。
在生活中,当我面对某个项目已经达到最佳状态时,我会用“无以复加”来形容它的完美和极限。例如,曾经参与的一个团队项目,大家的努力达到了最佳效果,我在总结时提到“这个项目的成果无以复加,大家都很棒”。
试写一首小诗,融入“无以复加”:
山高水长无以复加,
明月清风共此佳。
追寻极致虽艰难,
心中自有无尽涯。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the highest point”或“to the utmost”,但可能缺乏“无以复加”那种强调事物极限的深刻内涵。在其他文化中,虽然也有类似的表达,但往往更侧重于成就的赞美而非极限的概念。
通过对“无以复加”的学*,我对汉语成语的丰富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个成语不仅在语言表达中富有表现力,也促使我思考事物的极限与可能性。在日常交流中,适时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表达的深度和力度,帮助我更好地传达思想和情感。
且令万世之后无以复加也。
《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五十二》:“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敝,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后汉书·班超传》:“超自以久在绝域,年老思土。十二年,上疏曰:‘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朝廷久之不报,超妹同郡曹寿妻昭亦上书请超曰:‘妾兄班超,蒙陛下神灵,得效犬马之劳。今超年已七十,衰老被病,头发无黑,两手不仁,耳目不聪明,扶杖乃能行。苟且延岁月,岂有复为边陲之臣哉!’”
《汉书·王莽传上》:“莽既拔出同列,继四父而辅政,欲令名誉无以复加。”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无以复加矣。”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臣闻之,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无以复加矣。”
公元9年,王莽改汉为新朝,自己称帝,为了显示自己能够建立万世帝业,下令给自己修宗庙,在长安城郊划出数百顷土地开工建设,大臣崔发、张邯讨好他说:“您的宗庙应造得气势恢宏才行,即使千秋万代以后,在后人眼里仍然是无以复加、举世无双的
其便捷之法,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