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22:33:0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3:36:51
“无人之境”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没有人居住的地方”。它通常用来形容荒凉、不被人注意的区域或境地,隐喻一种孤独、冷清的状态,或是某个领域缺乏人气和关注。
“无人之境”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中对偏远地区或荒芜之地的描述。虽然没有确切的典故,但它常常与隐士、逃避尘世喧嚣的生活方式相联系。在古代文学中,许多诗人和文人常常描绘无人之境的美景,表达对自然的向往和对世俗的厌倦。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无人之境”常常与道家思想相结合,强调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现代社会中,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很多地方变得越来越热闹,而一些偏远地区却逐渐成为“无人之境”,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无人之境”让我联想到一种孤独和宁静,仿佛是在寻找一个可以逃避繁忙生活的地方。这种情感传达出对内心平静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在一次旅行中,我曾经到过一个偏远的山村,那里几乎没有游客,整个村庄显得非常安静,仿佛进入了“无人之境”。在那种环境中,我感受到了一种难得的宁静,能够放空自己的思绪,深刻体会到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在一个小故事中,可以这样写: “在遥远的山谷中,有一片无人之境,那里绿草如茵,流水潺潺。每当夜幕降临,星空璀璨,仿佛是宇宙唯一的秘密,守护着这个世外桃源。”
在英语中,可以用“desolate land”或“no man's land”来表达类似的意思。这些词汇同样隐含荒凉和缺乏生机的含义,但在文化背景和使用情境上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无人之境”的学,我更加理解了这个成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以及它所传达的情感。它不仅是对某种状态的描述,也引发了对生活、孤独和自然的深思。在语言学中,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更好地传达情感和思想。
不茸一垒,不置一卒,使寇之去来,如入无人之境。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后汉书·班超传》:“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
《汉书·王莽传下》:“莽忧懑不能食,亶饮酒,啖鳆鱼。读军书倦,因冯几寐,不复就枕矣。”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围原,命三日之粮,原不降,命去之。谍出,曰:‘原将降矣。’军吏曰:‘请待之。’公曰:‘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退一舍而原降。”
三国时期,魏国尚书郎邓艾很有谋略而且英勇善战,被任命为征西将军。他向魏元帝上书乘势攻击蜀军,他率军从阴平小路进步,经过700里无人之境出其不意到达江油,并轻取该城与绵竹,迫使蜀后主刘禅亲自向邓艾投降
只是镇静地缓缓前行,坦然如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