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3:06:1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7:03:18
“含苞未放”是一个形容花朵尚未开放的成语,字面意思是“花蕾含着却未完全绽放”。它常用来形容事物正在成长、发展中,但尚未达到成熟或完成的状态,通常带有一种美好期待的感觉。
该成语的来源主要与植物的生长变化相关,常见于古代文学作品中。例如,许多诗人会用“含苞未放”来形容少女的娇羞和未成熟,或者用来比喻尚未成才的年轻人。它强调了潜力和未来的可能性,常被用于描绘青春的美好。
“含苞未放”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在中华文化中,花朵常常被用来象征美好、爱情和青春,因此“含苞未放”不仅承载着对美好未来的期待,也反映了对成长过程的重视。在现代社会,虽然快节奏的发展让人们追求迅速成功,但“含苞未放”提醒我们珍惜成长的过程,理解每个人和事物都有自己的发展节奏。
“含苞未放”给人一种温柔、期待和希望的情感,联想起春天的温暖、青春的朝气以及生命的潜力。它勾起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同时也让人反思成长过程中的耐心与努力。
在我的生活中,曾有一位同学在各方面都表现得很普通,但我始终相信他是个“含苞未放”的人才,经过几年的努力,他最终成为了我们班的优秀代表。这让我认识到每个人都有潜力,只需时间和机会的发掘。
在一首小诗中可以这样写: “春风轻拂花蕾旁,含苞未放待时芳。 愿君珍惜成长路,绽放时刻自芬芳。”
在英语中,可以用“in bud”或者“not yet blossomed”来表达类似的意思,但它们的使用频率和语境可能有所不同。相较于中文的细腻与丰富,英语的表达往往更直接,缺乏那种文化背景下对成长过程的细致描绘。
通过对“含苞未放”的深入理解,我意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更加珍视成长过程中的每一刻。它鼓励我们相信潜力,耐心等待事物的成熟,这在生活中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智慧。
鲁迅的书桌上刻着一个‘早’字,字是横着刻的,很像一个含苞未放的花骨朵,又像一支小巧玲珑的火把。
《明诗别裁集·杨慎》:“含苞未放,宛如少女。”
《宋词选·晏几道》:“含苞未放,娇羞可爱。”
《唐诗纪事·王昌龄》:“含苞未放,香气袭人。”
《聊斋志异·莲花公主》:“见红莲如盏,亭亭玉立,含苞未放。”
《红楼梦》第五回:“宝玉看时,只见那花儿含苞未放,颜色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