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1:04:3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2:50:32
“湮没不彰”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被淹没而无法显现”,引申意为事物被掩盖或埋没,无法被人们注意或认知。常用于形容优秀的事物、人才或成就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认可。
成语“湮没不彰”出自《左传·昭公元年》,原文是“君子之德,风之至,故德湮没而不彰。”在这段文献中,强调了君子品德的高尚却往往被世俗的喧嚣所掩盖,无法显现。这一成语在历史上常用于描述那些被遗忘或被忽视的人和事。
该成语可以应用于多种场景:
在现代社会中,“湮没不彰”不仅反映了个人成就被忽视的现象,还涉及到社会对某些价值观和信念的忽略。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和人才可能因为环境的原因而被湮没。因此,关注和发掘被忽视的价值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湮没不彰”常常带给人一种遗憾与无奈的情感。它引发人们对社会价值观的思考,提醒我们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给予他们应有的关注与认可。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见证过一位默默无闻的老师,他的教学方法非常独特,但因为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学生并未意识到他的优秀。后来我在一次班会上提到了他的贡献,才引起了大家的重视,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湮没不彰”的含义。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尝试这样使用“湮没不彰”:
才子佳人的梦中行,
浮华背后真情藏。
千古事迹无人知,
英雄泪洒湮没不彰。
在英语中,可以用“to be overlooked”或“to be in obscurity”来表达与“湮没不彰”相似的意思。这些表达也强调了事物未被重视或认识的状态,但在文化背景上可能缺乏一些对历史和传统的深层次认同。
通过对“湮没不彰”的学习,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是语言的一个组合,更是对社会现象的深思。在语言学习中,掌握成语的使用和背景可以丰富表达,增强沟通的深度和情感。这个成语提醒我关注那些被忽视的事物,努力去发掘和传递价值。
《清史稿·文苑传序》:“清之文士,亦多有湮没不彰者。”
《明史·文苑传序》:“明之文士,亦多有湮没不彰者。”
《宋史·文苑传序》:“宋之文士,多有湮没不彰者。”
《后汉书·班彪传》:“班彪之子班固,才高而早卒,其文湮没不彰。”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既死,其子孙皆湮没不彰。”
诗人岂可以没有别号;倘使不弄个别号,那诗名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