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2:19:1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3:34:22
“施恩布德”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施加恩惠,传播德行”。它的基本含义是指把自己的恩惠和德行传递给他人,强调施予善行和帮助的重要性。
“施恩布德”来源于古代文献,常见于儒家经典和历史文献中。它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仁爱、恩惠的重视,强调君子应该以德行影响他人、传播善良。虽然没有具体的出处,但其思想根源可以追溯到《论语》中孔子对仁德行为的强调。
该成语常用于描述领导者、长辈、老师等在对待下属、学生时应该采取的态度与行为。在文学作品中,它可以用来描绘人物的高尚品质;在日常对话中,常用于劝诫人们要施予善意和帮助。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施恩布德体现了儒家倡导的仁爱精神。这种价值观在中华文化中根深蒂固,尤其在家庭和社会关系中,形成了一种相互帮助、互相关爱的社会风气。在现代社会,虽然个体主义有所增强,但施恩布德的精神仍然被广泛提倡,尤其在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中得到了体现。
施恩布德带给我的情感反应是温暖和积极向上。它让我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互助和社会责任感,激励我在生活中帮助他人,传播正能量。同时,它也提醒我珍惜那些给予我帮助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时常会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例如,曾经有一次我在公司遇到一位新同事,他对工作感到困惑。我主动帮助他解答问题,分享自己的经验,这让我感受到施恩布德的快乐,也增强了我们之间的友谊。
在一首小诗中,我尝试融入“施恩布德”:
春风化雨润无声,
施恩布德情更深。
携手共建和谐路,
桃李满天下很欣欣。
这首诗表达了通过施恩布德可以营造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景。
在英语中,有类似于“to lend a helping hand”或“to do good deeds”的表达,均强调帮助他人和传播善良的意义。与“施恩布德”相比,这些表达虽然没有直接的对应成语,但它们的精神内涵是相似的,都是强调善良行为的重要性。
通过对“施恩布德”的学*,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施予与接受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种行为的重要性。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还让我在行动上更加关注他人,这在我的个人成长和社会交往中都有积极的影响。
他为甚施仁布德,也则要博一个孝子和贤妻。
《宋史·岳飞传》:“飞曰:‘吾欲施恩布德,以报国家。’”
《资治通鉴·汉纪·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光武曰:‘施恩布德,乃为君之道。’”
《后汉书·班超传》:“超曰:‘吾欲施恩布德,以安西域。’”
《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曰:‘吾闻施恩布德,天下归心。’”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施恩布德,民之望也。”
明·无名氏《魏征改诏》第一折:“我言语可使无虚谬,不脱空,元帅你~可便相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