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4:39:0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3:59:29
成语“班衣戏彩”字面意思是“班”指的是班级或队伍,“衣”指的是服装,“戏”指的是表演或游戏,“彩”指的是色彩或花样。整体含义为:用华丽的衣服表演或展示,形容一种表面华美、热闹的景象,但可能缺乏实质的内容。
“班衣戏彩”出自于《红楼梦》中,形容贾母的寿宴上,众人穿着华丽的衣服,热热闹闹地表演。通过这个典故,成语传达了对表面繁华的观察和对实质内容的思考,反映出作者对繁华背后空虚的批判。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形式与内容的结合一直是重要的讨论话题。“班衣戏彩”反映了对表面繁华的警惕,提醒人们关注事物的本质。在现代社会,尤其在商业和社交场合,常常出现只注重表面而忽视实质的现象,这使得该成语在当代仍然具备重要的适用性。
“班衣戏彩”让我联想到华丽的舞台表演,虽然热闹却也让人感到某种空虚。这种情感反应促使我在表达时更注重内容的深度,而不仅仅是形式的美观。
在我的一段经历中,我参加了一场华丽的婚礼,婚礼上虽然一切都显得非常奢华,但实际上新人的关系却并不牢固。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班衣戏彩”的真实含义,日后在类似场合中,我会更加关注内在的情感和实质。
在一个故事中,我可以写道:“在那个充满班衣戏彩的盛大庆典上,热闹的舞蹈和欢笑声掩盖了每个人心底的孤独,直到夜幕降临,才发现那份热闹不过是华丽的表象。”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ll show and no go”,意指外表华丽但内在空虚。不同文化中对表面与实质的讨论常常反映出社会的价值观念,揭示了人们对真实与虚假的思考。
通过对“班衣戏彩”的学,我意识到这个成语不仅是对表面繁华的审视,更是对内容真实的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种思考使我更加关注话语的深度,而不仅仅是表面的华丽。这样的理解将有助于我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表达更丰富的内涵。
参见“斑衣戏彩”。
《清史稿·乐志》:“皇帝寿辰,班衣戏彩,以示祝寿。”
《明史·乐志》:“元旦朝贺,班衣戏彩,以示庆典。”
《宋史·乐志》:“皇帝御殿,班衣戏彩,以示群臣。”
《旧唐书·音乐志》:“舞者班衣戏彩,以象文德之盛。”
《南史·班超传》:“超少有志节,尝为班衣戏彩,以娱亲老。”
春秋时期,楚国隐士老莱子非常孝顺父母,想尽一切办法讨父母的欢心,使他们健康长寿。他70岁时父母还健在,为了不让父母见他有白发而伤感,他做一套五彩斑斓的衣服穿在身上,走路时装成小儿跳舞的样子使父母高兴
虽无儿,效老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