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3:55:0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3:19:23
“以私害公”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为了****而损害公共利益。它强调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冲突,表达了因个人的私欲而对社会、集体或他人造成负面影响的行为。
“以私害公”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但其表达的思想在**传统文化中有很深的根基。儒家强调公与私的关系,认为个人的行为应以社会的利益为重。因此,这个成语可以看作是对这种思想的具体反映,警示人们要避免为了个人利益而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
该成语常用于批评某些人或行为,尤其在政治、商业和社会活动中。例如,在讨论某个官员利用职权谋取私利而损害公众利益时,可以引用这个成语。在日常对话中,朋友之间也可能用它来形容某人为了个人利益而影响到大家的情况。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家国情怀和集体利益常常被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因此,“以私害公”这一成语不仅是对不当行为的批评,也是对社会责任感的呼唤。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企业管理、公共服务等领域,强调公利而非私利的价值观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私害公”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一些社会热点,比如贪污腐败、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些常常是因为某些个人为了私利而忽视了社会的整体利益,导致了严重的后果,这让人深感愤怒与失望。
在工作中,我曾遇到过一个项目经理,他为了个人的业绩,故意隐瞒了项目的潜在风险,最终导致整个团队的失败。事后,大家都在讨论他的做法,许多人用“以私害公”来形容他的行为,这让我更加意识到团队合作中保持透明和公正的重要性。
在一首诗中:
私欲如潮涌,公道似无声。
为利伤群体,终将自毁根。
这首诗表达了个人私欲对集体的侵害,以及最终带来的后果,呼应了“以私害公”的主题。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self-interest at the expense of the public good”。这种表达同样传达了个人利益对公共利益的侵害,但在不同文化中对这种行为的反应和社会后果的重视程度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以私害公”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对个人行为的批评,更是对社会责任感的强调。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帮助我更好地传达情感和观点,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深度。
楚白公之难,有庄之善者,辞其母,将死君……比至朝,三废车中。其仆曰:‘子惧,何不反也?’曰:‘惧,吾私也;死君,吾公也。吾闻君子不以私害公。’遂往死之。
楚白公在危难中,庄之善辞别母亲准备去代替楚白公去死,快要到朝廷上,庄三次不敢下车,身边人问他如果害怕就可以回去。庄说:“害怕是我的私事,为君主去死是公事,君子是不会以私害公的。”于是毫不犹豫去替死
义重而恩轻,则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