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0:55:1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1:32:43
“情非得已”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情感并不是自己所能控制的”,其基本含义是指在某种情境下,出于无奈而做出的选择,通常带有一种不得已的无奈和无助感。
“情非得已”最早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具体来源尚无明确记载,但它的构成可以追溯到古代对人情世故的深刻理解。在古典文学中,常常有描写人物因情感、责任等因素而不得不作出选择的情境,反映了人们对命运和情感的思考。
该成语适用于各种场合,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情非得已”反映了对人情世故的深刻理解,强调了人们在面对外界压力和个人愿望之间的矛盾。在现代社会中,尤其是在职场和家庭中,许多人经历着类似的困境,因此这一成语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情非得已”常常引发一种深沉的无奈感和对命运的思考。它提醒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并非我们所能控制,这种情感的反映让人感到共鸣,增强了对他人处境的理解。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曾经因为家庭的经济压力,我不得不放弃一些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份更为稳定的工作。那时我深刻体会到“情非得已”的含义,因为这并不是我真正想要的生活方式,但在现实面前,我别无选择。
在一首诗中,我可能会这样运用“情非得已”:
月明点滴流光影,
心中千愁情非得已。
若问何为归去路,
只在无奈与梦里。
在英语中,可以用“out of necessity”或“forced to”来表达类似的含义。这些表达同样强调在特定情况下出于无奈而做出的选择,但文化背景和情感色彩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情非得已”的学,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语言的表达,更是对人类情感和选择的深刻反思。在我的语言学和交流中,理解并灵活应用这一成语将使我的表达更加丰富和具有人情味。
适才躲避桌下,自知失仪露丑,实系情非得已,诸位姐姐莫要发笑。
《警世通言》卷二十二:“他情非得已,只得答应。”
《醒世恒言》卷二十一:“他情非得已,只得依从。”
《聊斋志异·聂小倩》:“宁采臣情非得已,只得应允。”
《儒林外史》第二十三回:“他情非得已,只得把那银子还了。”
《红楼梦》第五十七回:“宝玉听了,心中越发情非得已,只得勉强应承。”
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知道藩司的失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