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20:50:2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0:00:09
“明火持杖”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明亮的火焰和持杖的人”,它的基本含义是形容行为明显、毫不掩饰,特别是指做坏事或不法行为时,表现得非常公然和肆无忌惮。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那些做违法或者不道德事情的人,毫不避讳地展示自己的行为。
“明火持杖”的成语来源于古代的典故,通常与对于犯罪行为的描绘相关。在**古代,火焰象征着危险和毁灭,而“持杖”则暗示着威胁和攻击,因此这个成语暗示一种公然的、无畏的违法行为。虽然没有确切的文献记载其来源,但它的构词法和寓意与古代法律及道德观念密切相关。
“明火持杖”可以在多种场合下使用,例如: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法律和道德观念对社会秩序至关重要。“明火持杖”体现了对社会道德和法律的挑战。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依然适用,特别是在反腐败、打击犯罪的背景下,人们对于那些公然违法的行为更加敏感。
“明火持杖”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愤怒和无奈。它激发了人们对不法行为的反感,反映了对社会正义的渴望。它的使用使得人们在讨论问题时更加直白,增加了表达的力度。
在我的生活中,曾看到一些年轻人在公共场合明火持杖地吸烟,尽管周围张贴着禁止吸烟的标志。我感到非常愤怒,不仅因为他们无视法律,还因为这种行为影响了他人的健康。在与朋友讨论时,我用上了“明火持杖”这个成语,表达了我的不满。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这个成语:
街头烟雾缭绕,明火持杖如狂风,
肆意侵扰宁静夜,法治何在心头重。
在英语中,类似含义的表达可以是“openly defiant”,即公开无畏地挑战法律或道德规范。虽然词汇和语法不同,但都传达了对社会规范的蔑视。
通过对“明火持杖”的学*,我更加理解了法律和道德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它提醒我在面对不公时,要勇敢发声,维护社会的正义与秩序。
从贼孙伯奴、孟干儿与首贼朱伴儿、李佛保等四人明火持杖强劫梁贤十家。
《新唐书·卷一百七十四·列传第九十九》:“明火持杖,劫掠商旅。”
《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四·列传第一百一十四》:“明火持杖,劫掠市井。”
《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一·列传第二百六十九》:“明火持杖,劫掠村落。”
《明史·卷二百八十七·列传第一百七十五》:“明火持杖,劫掠乡里。”
《宋史·卷四百六十五·列传第二百二十四》:“时方明火持杖,劫掠州县。”
我是首将来皮豹,善晓六韬知三略,~打劫人,随着展雄做强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