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4:39:5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3:59:54
成语“明火执仗”字面意思是“明亮的火光”和“握着武器”。它的基本含义是公然、直接地进行某种行为,通常指的是不加掩饰地进行强硬的、暴力的或对抗性的行动。这个成语带有贬义,常用于形容某些行为极其猖狂、毫无顾忌。
“明火执仗”源于古代军事和战斗的场景。历史上,军队在作战时常常会使用火焰来制造恐吓,而“执仗”则指的是持有武器。这个成语的具体出现时间较难考证,但它常常与古代的战争、冲突以及对抗的情境联系在一起。
在日常对话中,“明火执仗”可以用来形容某人毫不掩饰地进行某种冒犯或侵害行为。在文学作品中,它可以描绘暴力冲突的场景,或者用来批评某种公开的、不道德的行为。例如,在描述社会动乱时,可以说:“在这个动荡的时期,暴徒们明火执仗,毫无顾忌地进行破坏。”
在现代社会,“明火执仗”常用于描述社会问题,如暴力犯罪、公共安全问题等。随着社会法律的加强,这种行为受到越来越多的谴责和打击。这个成语在现代依然适用,尤其是在讨论社会正义和法律问题时。
“明火执仗”这个成语常常给予人们一种紧张和不安的感觉,它暗示着冲突和对抗,容易激发人们对暴力和不公的反感。它的使用往往伴随着愤怒和对社会现象的不满。
在一次讨论会上,我提到某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采取了明火执仗的手段,比如恶性竞争和抹黑对手的行为,这引起了与会者的共鸣。大家都认为这种做法不仅不道德,也会对行业造成长远的伤害。
在一首关于社会现象的诗中,我写道:
明火执仗声如雷,
无辜者泪洒街。
正义何时能归来,
心中怒火难平息。
在英语中,可以用“blatantly”或“overtly”来表达类似的意思,强调行为的公然和明显。这些表达在语气上可能稍显中性,而“明火执仗”则更多地带有贬义。
通过对“明火执仗”的学习,我意识到它不仅是一个描述行为的成语,更是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它提醒我们在表达时要注意用词的力量,以及在生活中应尽量避免采取极端和对抗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种理解在我日常交流和写作中都显得尤为重要。
我在这瓦窑居住,做些本份生涯,何曾明火执仗 ,无非赤手求财。
《三国演义》第五十八回:“曹操明火执仗,大举南征。”
《红楼梦》第九十六回:“贾母明火执仗,亲自出马。”
《清史稿·吴三桂传》:“三桂明火执仗,反叛朝廷。”
《明史·李自成传》:“自成明火执仗,攻破城池。”
《宋史·岳飞传》:“飞明火执仗,以示不畏。”
并非~,怎么便算是强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