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8:33:2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3:59:54
“明正典刑”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明确地、正当地实施法律和刑罚”。它的基本含义是指依法治国,公开、公正地施行法律与惩罚,以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明正典刑”出自《尚书·大禹谟》,原文为“明明德,亲民,修文德,明正典刑。”意思是强调一个国家或社会要明晰正义和法律,以达到治国安民的目标。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重视法律和道德的治国理念。
“明正典刑”常用于法律、政治及社会治理的语境中。它可以出现在法律文书、政治演讲、社会评论等场合。例如,在讨论某个案例的公正审判时,可以用此成语强调法律的公正性。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法律与道德的结合被视为治国安民的重要手段。“明正典刑”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强调的法治与德治并重的理念。在现代社会,随着法治的不断推进,这一成语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明正典刑”给人一种公正、严谨的感觉,联想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这个成语在表达对法律公正的期待时,能够唤起人们对公正社会的向往与追求。
在一次与朋友讨论法律公正问题时,我提到了“明正典刑”,强调法律应当公平地对待每一个人。这一成语帮助我更准确地表达了对社会公正的看法。
在一个短篇故事中,可以这样写: 在一个小镇上,镇长宣布:“为了维护我们的和谐社区,我们必须明正典刑,任何违法行为都不会被宽恕。”镇民们都感到安心,知道法律将保护他们的权益。
在英语中,可以用“justice is blind”来表达类似的意思,强调法律的公平性与无偏见。在西方文化中,法律的公正性同样被广泛重视。
对“明正典刑”的理解让我认识到,法律的公正与否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作为一个语言学*者,掌握这样的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表达能力,也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法律与道德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如是托疾,自当明正典刑;如委实抱病,伏望天慈,放臣闲退。
《宋史·刑法志》:“明正典刑,以惩不恪。”
《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四》:“明正典刑,以彰国法。”
《后汉书·杨震传》:“明正典刑,以肃纪纲。”
《史记·秦始皇本纪》:“明正典刑,以示天下。”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明正其罪,以告于神明。”
故户部尚书租庸使刘震,忘累朝之厚恩,受逆贼之伪命,除将~外,妻子俱合随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