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5:07:1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7:07:19
“呜呜咽咽”是一个形容词性成语,字面意思是形容低声哭泣或悲伤的声音。通常用来描述人们在悲伤或失落时发出的细微声音,带有一种柔弱、无助的情感色彩。
该成语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或文学出处,但其构词方式与许多形容声音的词汇相似,属于汉语中常见的象声词构成。音节重复的形式传达出一种细腻的感情,常用于描绘悲伤、哀怨的情境。
“呜呜咽咽”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华人文化中,表达情感往往比较含蓄,尤其是悲伤的情感。成语“呜呜咽咽”正好反映了这种文化特质,强调细腻与沉静的悲伤。这种表达方式在现代社会中仍然适用,尤其在谈论失去、伤痛或困境时。
“呜呜咽咽”让我联想到悲伤、失落和无助的感觉,似乎可以感受到那种情绪的压抑和痛苦。每当听到这样的声音,心中便会涌起对他人困境的同情和理解。
在我生活的某个阶段,我曾经历过失去亲人的痛苦。那段时间,我常常感到呜呜咽咽,无法自已。回想起来,这个成语正好描述了我当时的状态,帮助我理解和表达了那种深切的情感。
在诗歌中,我尝试使用“呜呜咽咽”:
夜深人静时,月影轻摇,
窗外风声呜呜咽咽,似诉离愁。
孤灯微光下,影独徘徊,
心中思念涌动,难以自抑。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用“sobbing softly”或“whimpering”来形容低声哭泣的声音。虽然这些表达也传达了悲伤情感,但“呜呜咽咽”的声音特征在汉语中更为突出,强调了声音的细腻和柔弱。
通过对“呜呜咽咽”的学,我对这个成语的情感表达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是描述声音的词汇,也承载了文化中的情感表达方式。在语言学中,掌握这样的成语有助于提高我们对情感的敏感度和表达能力,让我们的交流更加丰富和细腻。
这一夜思茶无茶,思水无水,思睡无衾枕,呜呜咽咽直哭了一夜。
《唐诗三百首·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水浒传》第十回:“林冲听得,心中呜呜咽咽,不觉泪下。”
《聊斋志异·聂小倩》:“夜深人静,忽闻窗外呜呜咽咽,似有哭泣之声。”
《红楼梦》第五十八回:“宝玉听了,不觉心中呜呜咽咽的,眼泪直流。”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1回:“这一夜思茶无茶,思水无水,思睡无衾枕,~直哭了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