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5:06:0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6:30:42
“细嚼烂咽”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将食物细致地咀嚼,直到食物变得非常软烂,才能吞咽。引申义为形容对事物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理解,强调细致认真、慢慢消化的态度。
成语“细嚼烂咽”最早出现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诗中提到对事物的细致品味和深入理解。它反映了古人对饮食和生活的讲究,强调在生活中应有耐心和细致的态度。
“细嚼烂咽”可以在多种场合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饮食不仅是生存的需要,更是审美和情感的表达。细嚼烂咽的态度反映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细节的关注。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常常导致人们忽视对事物的深入理解,因此“细嚼烂咽”的理念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细嚼烂咽”让我联想到生活中的细致与耐心,它鼓励人们在面对复杂事物时,不要急于求成,而是要认真对待。这样的态度不仅适用于学*和工作,也适用于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情感处理。
在我学新知识的时候,尤其是涉及复杂概念时,我会刻意提醒自己要“细嚼烂咽”,慢慢理解每一个细节。比如,在学一门新课程时,我会逐章节进行深入研究,而不是一口气读完。
在某个故事中,可以写道:“她把这段感情细嚼烂咽,混合着甜蜜与苦涩,每一丝回忆都在心中反复咀嚼,直到变得无比清晰。”
在英语中,类似于“细嚼烂咽”的表达可以是“to chew over”,表示仔细考虑某个问题。在其他文化中,可能也会有强调细致观察和思考的表达方式,但具体的文化背景和*俗会影响这些表达的使用和理解。
通过对“细嚼烂咽”这一成语的学,我认识到细致的态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它提醒我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要耐心、细致,确保对事物的全面理解。这种思维方式在语言学和实际交流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帮助我更准确、更深入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休要细嚼乱咽,饿的瘦了。
这当然需要时间,可是~总比囫囵吞枣强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