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1:53:4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7:24:52
“喜形于色”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喜悦的情绪表现在脸色上”。它形容一个人内心的愉悦和喜悦的情感在外表上显露出来,通常指通过面部表情来表达快乐。
“喜形于色”出自《后汉书·王允传》。原文中提到“允之为人,喜形于色”,意指王允本人在愉快的时候,情绪自然流露在外。此成语在历史上被广泛引用,用以描述那些难以掩饰内心情感的人。
“喜形于色”可以广泛应用于多种场合: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面部表情被认为是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成语“喜形于色”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情感状态,也与社会交往中强调的“真诚”相吻合。在现代社会,尽管有时人们会努力掩饰自己的情感,但真实的情感表达仍然受到重视。
“喜形于色”让我联想到快乐、幸福和满足的感觉。每当我看到朋友或家人满脸笑容时,我都会感受到一种温暖和亲近。这种情感的传递使得人际关系更加紧密。
有一次,我参加了朋友的婚礼,看到新郎新娘的幸福笑容,大家都喜形于色,气氛十分温馨。我在祝词中提到他们的喜悦情绪,借用“喜形于色”,让我的祝福更加生动。
在一首小诗中,我尝试使用“喜形于色”:
春风拂面花开时,
喜形于色映山河。
笑语盈盈人共聚,
共庆良辰乐无边。
在英文中,有类似的表达“joy is written all over someone's face”,意指某人的快乐在脸上显而易见。不同文化中对情感表达的重视程度各有不同,但普遍存在通过面部表情传达情感的现象。
通过对“喜形于色”的学*,我意识到情感表达在语言交流中的重要性。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也提升了我在描述情感时的表达能力。这个成语提醒我在日常生活中要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让交流更加真诚和充实。
太宗闻其言,喜形于色,谓群臣曰:‘……及见魏征所论,始觉大非道理。’
《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四》:“李愬喜形于色,曰:‘吾得志矣。’”
《后汉书·班超传》:“超喜形于色,曰:‘吾得志矣。’”
《汉书·王莽传上》:“莽喜形于色,曰:‘吾得天命矣。’”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喜形于色,曰:‘此吾所以得天下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公子喜形于色,曰:‘吾得志矣。’”
南北朝时期,魏国大臣高允深受皇帝的宠爱,在他暮年时期,他坚信自己能活到100岁。一次得了小病,家人给他请大夫看病,他始终坚持料理政务。皇帝派人给他送去很多礼物,估计他活不多久了作为办丧事用。高允喜形于色,认为皇帝对他无微不至
章奇先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