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2:47:3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1:46:09
成语“慧心妙舌”由“慧心”和“妙舌”两个部分组成。“慧心”意指聪明的心思,指人聪慧而善于思考;“妙舌”则是指口才出众、言辞优美。整体而言,“慧心妙舌”形容一个人不仅聪明机智,而且口才极佳,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慧心妙舌”最早见于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作中,体现了当时文人对智慧与口才的赞美。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智力和语言能力的重视,尤其是在诗词歌赋的创作和交流中。
该成语常用于文学作品、演讲、辩论等场合,形容那些能够用智慧和口才打动人心的人。在日常对话中,也可以用来赞美朋友或同事的才华。例如,在职场中,能够巧妙表达自己意见并说服他人的人,可以被称为“慧心妙舌”。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智慧和口才被视为重要的个人素养。特别是在古代,文人通过诗词、辩论等方式展示自己的才华,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慧心妙舌”因此成为一种崇高的理想,激励着人们追求更高的智慧和表达能力。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依然适用,尤其是在职场竞争和人际沟通中。
“慧心妙舌”让我联想到那些在关键时刻能够用智慧和语言说服他人的人。它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激励我在沟通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思维水平。
在一次团队讨论中,我尝试用“慧心妙舌”来形容一位同事。她不仅对项目有独到的见解,还能用生动的语言让团队成员理解复杂的概念,最终帮助我们达成了一致意见。
在诗歌创作中,我尝试将“慧心妙舌”融入其中:
月下独坐思无穷,
慧心妙舌语轻风。
一言一语皆珠玉,
心中智慧自成宫。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silver tongue”,意指口才极佳,有说服力的人。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在两个文化中都强调语言的力量和智慧的重要性。
通过对“慧心妙舌”的学*,我认识到智慧和语言表达在个人成长和社交中的重要性。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意识到在沟通中,思维的敏捷和语言的优美同样不可或缺。
此公慧心妙舌,坡公后一人而已。
《清史稿·文苑传一·朱彝尊》:“朱彝尊,字锡鬯,秀水人。生有异秉,书过目即成诵。年十七,补诸生,名噪甚。时吴中诗人争尚西昆体,彝尊独为古文辞,援笔立就,慧心妙舌,时人比之江淹、庾信。”
《宋史·文苑传六·李廌》:“廌字方叔,其先自江夏徙华州,遂为华州人。六岁而孤,能自奋立,少长,以学问称乡里。谒苏轼于黄州,贽文求知。轼谓其笔墨澜翻,有飞沙走石之势,拊其背曰:‘子之才,万人敌也,抗之以高节,莫之能御矣。慧心妙舌,可使李广射石没羽。’”
《旧唐书·文苑传上·王勃》:“勃聪警绝众,于推步历算尤精,尝作《大唐千岁历》。时刘知几以勃为妄,驳之。勃慧心妙舌,一一自解。”
《南史·刘孝绰传》:“孝绰幼聪敏,七岁能属文,舅齐中书郎王融深赏异之,常与同载适亲友,号曰‘神童’。王尝谓曰:‘慧心妙舌,当为文宗。’”
《世说新语·言语》:“王夷甫(王衍)慧心妙舌,自言知音。”
虽具~,然此体亦不必效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