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6:12:1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6:23:01
“双修福慧”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同时修炼福德与智慧。它强调在个人修养中,既要追求物质上的福气,也要追求精神上的智慧。基本含义是指在修身养性、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兼顾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提升。
“双修福慧”源于传统文化,尤其是和道教的教义。**中常提到“福”和“慧”的关系,认为福气是获得智慧的基础,而智慧又能引导人们更好地积累福德。这一成语在古代文献中常常出现,尤其是在修行、道德修养等方面的讨论。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双修福慧”反映了对个人全面发展的追求。现代社会中,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人可能只关注事业的成功而忽视了内心的平静与智慧的积累,因此这一成语在现代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双修福慧”给人的情感反应是积极向上的,联想到一个人既有物质的富足,又有精神的富有,生活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这种追求平衡的理念也推动了我在生活中关注内心的成长。
在我的生活中,我尝试将“双修福慧”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比如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我会抽时间阅读书籍和参加一些心灵成长的课程,以此来平衡物质与精神的追求。
在一首诗中,融入“双修福慧”:
春风化雨润心田,
双修福慧共相连。
智慧明灯照前路,
福泽无边乐无边。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balance between material wealth and spiritual wisdom”,也有强调物质与精神双重发展的含义。但对于“双修福慧”这一具体表达,其他文化中很难找到完全对应的成语,因此其独特性更为突出。
通过对“双修福慧”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这一成语不仅仅是对个人修养的倡导,更是对生活态度的一种引导。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提醒我关注事物的多维性,追求全面的成长,这对我在沟通和人际关系中的表现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菩萨为行,福慧双修,智人得果,不忘其本。
《清史稿·文苑传一》:“朱彝尊,字锡鬯,秀水人,少负异才,博通经史,尤工于诗,尝谓人曰:‘吾双修福慧,将以诗文垂后。’”
《明史·文苑传二》:“杨慎,字用修,新都人,少负才名,博通经史,尤长于诗,尝谓人曰:‘吾双修福慧,将以诗文传世。’”
《宋史·文苑传六》:“刘恕,字道原,筠州人,少好学,博通群书,尤精于《春秋》,尝谓人曰:‘吾双修福慧,将以经术济时。’”
《旧唐书·文苑传上》:“李百药,字重规,定州安喜人,幼多病,祖母以百药名之,及长,博涉经史,善属文,尝谓人曰:‘吾双修福慧,将以文章报国。’”
《南史·梁武帝纪》:“帝性好文学,尤长释典,常谓人曰:‘朕双修福慧,欲以文治天下。’”
但愿更求精进,自度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