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7:58:4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4:16:57
成语“畏缩逡巡”由“畏缩”和“逡巡”两个部分构成。“畏缩”意指因恐惧而退缩,表示一种畏惧和犹豫的心理状态;“逡巡”则指徘徊不前、迟疑不决的意思。整体而言,“畏缩逡巡”形容人在面对某种挑战或困难时,因恐惧而犹豫不决,无法果断行动。
虽然“畏缩逡巡”并没有明确的文学出处,但其构成的词汇在古代文献中屡见不鲜,尤其在描写人物心理状态和行为反应时。可以推测,该成语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勇气和决策的重视,常用于描绘在关键时刻缺乏勇气的人的形象。
“畏缩逡巡”常用于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在描述人物面临重大抉择或困境时,也可以用于日常对话中,表达某人因恐惧而犹豫不决的情形。例如,在演讲中,演讲者可能会提到某些人因对未知的恐惧而“畏缩逡巡”,从而错失良机。
在**传统文化中,勇气和果断被视为美德。成语“畏缩逡巡”提醒人们在面对困难时,过度的犹豫可能导致错失良机,这种思维在现代社会中依然适用,鼓励人们在关键时刻做出决策,克服内心的恐惧。
“畏缩逡巡”常常使人联想到焦虑和压力,带来一种沉重的情感反应。它反映了个体内心的挣扎与不安,能够引发读者对自身经历的反思,激发对勇气和决策的思考。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在重要的考试面前感到“畏缩逡巡”。虽然我准备充分,但在考试前夕的紧张让我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导致我在考试中表现不佳。这让我意识到,克服内心的恐惧是多么重要。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写:
月明照影清如水,
心中畏缩逡巡归。
若无勇气踏前路,
何以见证晨曦辉?
此诗通过描绘夜晚的宁静与内心的恐惧,展现了“畏缩逡巡”带来的困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hesitate”或“dither”,都表示犹豫不决的状态。在西方文化中,果断和勇气同样被视为重要的品德,强调在关键时刻做出决策的重要性。
通过对“畏缩逡巡”的学*,我认识到在生活中勇敢面对挑战的重要性。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促使我在决策时更加果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努力克服内心的恐惧。
或鬼持世,乃是逡巡畏缩之象,欲行不行,必怀疑贰。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畏缩逡巡,不敢进。”
《后汉书·袁绍传》:“绍畏缩逡巡,不敢发兵。”
《汉书·王莽传下》:“莽畏缩逡巡,不敢出。”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畏缩逡巡,不敢渡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畏缩逡巡,不敢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