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07:1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4:17:19
“畏罪潜逃”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因害怕犯罪而潜逃。基本含义是指因为害怕因违法行为受到惩罚或追究,选择逃避或躲藏。
该成语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但其构成的词语在古代文学和历史中可以找到类似的用法。“畏罪”表示对罪行的恐惧,“潜逃”则是指隐秘地逃走。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人对法律、道德的重视,以及对责任的逃避心理。
“畏罪潜逃”常用于法律、政治、社会等场合,尤其是在讨论犯罪、逃避责任时。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来描绘人物的内心挣扎和道德困境。在日常对话中,可以用来形容那些因为做错事而选择逃避责任的人。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法律与道德往往密切相关,个人的行为受到社会舆论的强烈影响。“畏罪潜逃”体现了对法律和道德责任的逃避。在现代社会,这种现象依然存在,例如一些商人或官员因贪污腐败而选择逃避法律制裁,反映出对法律的不信任或恐惧。
“畏罪潜逃”给人一种负面的情感反应,联想到恐惧、逃避与不安。这种成语让人思考个人与社会、法律之间的关系,促使我们反思自我行为的后果。
在生活中,我曾见证过一个朋友因小错误而极度紧张,甚至想要逃避责任。虽然他最终选择了面对,但这让我意识到“畏罪潜逃”不仅是违法者的心理,也可能出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小错误处理上。
在某个阴雨绵绵的夜晚,一个年轻人因盗窃被警察追赶,他心中充满畏惧,决定畏罪潜逃,消失在城市的角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内心越来越沉重,最终不得不面对自己的过错。
在英语中,有类似于“fleeing from justice”的表达,意指因害怕法律制裁而逃避。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概念在许多文化中都是相似的,即对责任的逃避与对法律的恐惧。
通过对成语“畏罪潜逃”的分析,我深刻理解了个体在面对法律和责任时的心理状态。这个成语不仅在语言学*中帮助我丰富表达,也让我在生活中更加警惕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它提醒我们,面对错误与责任,勇敢承认比逃避更为重要。
方士侯生、卢生等骗了始皇几年,畏罪潜逃。
《资治通鉴·唐纪》:“李林甫畏罪,潜逃至岭南。”
《后汉书·袁绍传》:“袁绍畏罪,潜逃至冀州。”
《汉书·王莽传》:“王莽畏罪,潜逃至新都。”
《史记·项羽本纪》:“项梁畏罪,潜逃至吴。”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畏罪,潜逃于齐。”
方士侯生、卢生等骗了始皇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