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8:22:0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13:51:15
“食不果腹”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吃的东西不够填饱肚子”。它通常用来形容生活贫困或食物短缺,表示人们的基本生存需求得不到满足。
这个成语源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文中提到“食不果腹”,指的是在战争和动荡时期,民众因饥荒而无法得到足够的食物,反映了社会的不安定和人民的困苦。这一成语在历史上常常与战乱、灾荒等社会动荡的背景相联系。
“食不果腹”可以用于多种语境中: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食不果腹”在**文化中不仅仅是对个人生活状态的描述,更是对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思考。它反映了对贫困现象的关注,尤其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仍然存在许多人面临这样的困境。这个成语在现代社会依然适用,尤其在讨论扶贫与社会保障时常被引用。
这个成语常常让我联想到社会的责任与义务,看到有些人因生活困窘而挣扎时,心中不免感到沉重。它提醒我们要关注身边的弱势群体,努力去改善社会状况。
在我生活中,我曾经参与过一次志愿者活动,去帮助一个贫困地区的儿童。看到他们“食不果腹”的生活状态,我深刻体会到这个成语的含义,并意识到改变这种状况的重要性。
在一次写作练*中,我尝试将“食不果腹”融入到一首诗中:
在这片饥荒的土地上,
一颗颗希望的种子,
却因干涸的心田,
难以发芽,食不果腹。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是“starving”,意指“极度饥饿”,而在西方文化中,贫困与饥饿同样是社会问题。不同的是,西方文化中常常强调个人努力与社会救助的结合,而在**文化中,更注重集体责任与社会稳定。
通过对“食不果腹”这个成语的学,我感受到它在语言学中的重要性,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也让我对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个成语使我在表达时更加准确,能够更好地传达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与关怀。
適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人民生活更加贫困,衣不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