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1:10:4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3:45:15
“独断独行”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自己做决定,自己行动。该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不听取他人意见,自行其是,做事时不顾他人的看法或建议。基本含义则是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但往往带有负面的色彩,暗示这种独立可能导致的偏颇或失误。
“独断独行”出自《后汉书·李膺传》。原文是:“独断之者,必有独行之事。”这里强调了独断独行的行为特征与后果。成语的使用逐渐演变为对一些不听从他人意见、独自作决定的人士的描述,尤其是在决策过程中表现出过于自信和固执的态度。
该成语在不同语境下有广泛的应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独立自主被视为一种美德,但过度的独断独行则可能被视为傲慢和无知。在现代社会,随着团队合作和集体智慧的推崇,独断独行的行为常常受到批评,强调合作和共识的重要性。
“独断独行”这个成语常给人一种孤立和疏离的感觉,令人联想到那些固执己见、不愿意合作的人。这种情感反应提醒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倾听他人意见的重要性。
在我的学习和工作中,我曾遇到过一位同学,他在项目中总是独断独行,不愿意采纳其他成员的建议。结果项目进展缓慢,最终未能达到预期效果。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团队合作与听取他人意见的重要性。
在一首描写孤独的诗中,可以这样写:
独断独行似孤舟,
逆风而行难回头。
众声喧哗难入耳,
只愿随心逐梦游。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是“go it alone”,意指独自行动,不依赖他人。虽然含义相似,但“go it alone”有时带有一种积极的色彩,强调个人的独立性,而“独断独行”更多地强调了对他人意见的忽视。
通过对“独断独行”的全面分析,我认识到这个成语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它不仅帮助我理解了独立与合作之间的微妙关系,也提醒我在决策时考虑他人的意见,避免走向极端。这在个人成长和人际交往中都是非常重要的。
予已预备随时辞职,以便足下独断独行。
《晋书·王敦传》:“敦眉目疏朗,性简脱,有鉴裁,学通《左氏》,口不言财利,尤好清谈。初,武帝与何曾论赐田事,曾对曰:‘臣闻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公田?’帝称善。至是,敦以曾语于众,众未之许。敦曰:‘何公之言,乃天下之公言也。’众乃服。”
《三国志·魏书·董卓传》:“卓性残忍不仁,遂以严刑胁众,睚眦之隙必报,人不自保。尝遣军到阳城。时适二月社,民各在其社下,悉就断其男子头,驾其车牛,载其妇女财物,以所断头系车辕轴,连轸而还洛,云攻贼大获,称万岁。入开阳城门,焚烧其头,以妇女与甲兵为婢妾。至于奸乱宫人公主。其凶逆如此。”
《后汉书·袁绍传》:“绍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废嫡立庶,舍礼崇爱,至于后嗣颠蹙,社稷倾覆,非不幸也。”
《汉书·王莽传》:“莽为人侈口蹙顣,露眼赤精,大声而嘶。长七尺五寸,好厚履高冠,以氂装衣,反膺高视,瞰临左右。是时,有一人号能通天彻地,莽召见,威仪赫赫,语在五行志。莽色厉而言方,欲有所为,微见风采,党与承其指意而显奏之,莽稽首涕泣,固推让之,上以惑太后,下用示信于众庶。”
《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谩欺以取容。秦始皇帝,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
他也不信任母亲,有意见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