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0:43:5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0:56:15
成语“析辨诡辞”由四个字组成:
字面意思是分析和辨别那些狡诈不正当的言辞,通常指用巧妙而诡诈的语言来混淆视听, misleadingly argumentation or rhetoric。基本含义是形容一种用词巧妙、含糊不清的言辞,往往用以掩饰真相或达到目的。
“析辨诡辞”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来源,但它的构成词汇源于古代汉语中的常用词汇,常见于文人的作品中,常用来指责那些用语言技巧进行诡辩的人。成语的用法在古代诗文中也常常出现,表达对某些言辞的不满或警惕。
该成语可以广泛应用于: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析辨诡辞”在**文化中,尤其在儒家思想中,强调诚信和直言不讳的重要性。对狡诈言辞的批判反映了对道德和伦理的要求。在现代社会,随着信息传播的迅速,析辨诡辞的现象更为普遍,因此对其的警惕性也愈加重要。
该成语让我联想到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政治辩论中人们常用的策略。它提醒我在交流中要保持清晰和诚实,同时也警惕他人可能的狡诈。使用该成语时,常常带有一种对不诚实行为的批判和不满情绪。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在一次小组讨论中遇到一个同学,他总是用析辨诡辞来掩饰他的观点,使得讨论变得混乱。最终我们都意识到,需要明确各自的立场,以便达成共识。
在一个故事中,我可以这样写: “在这场智者之间的辩论中,双方都试图用析辨诡辞来掩盖自己的弱点,然而最终真相却如晨曦般渐渐显露,照亮了每个人的心灵。”
在英语中,可以用“sophistry”来对应“析辨诡辞”,指的是一种表面上看似合理但实际上是错误的论证。两者都强调了对复杂言辞的批判,但在使用场景和文化背景上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析辨诡辞”的学,我认识到在交流中保持诚实和清晰的重要性。它不仅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成语,也在我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起着指导作用,提醒我警惕那些可能的误导性言辞。
雄见诸子各以其知舛驰,大氐诋訾圣人,即为怪迂,析辨诡辞,以挠世事,虽小辩,终破大道而或众,使溺于所闻而不自知其非也。
《明史·杨慎传》:“好为析辨诡辞,以博名高。”
《宋史·吕惠卿传》:“好析辨诡辞,以陷人于罪。”
《晋书·王衍传》:“好谈老庄,析辨诡辞,朝野翕然,谓之‘口中雌黄’。”
《后汉书·班彪传》:“析辨诡辞,以乱政事。”
《汉书·杨王孙传》:“析辨诡辞,以惑众听。”
仲尼既没,~,骊驾塞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