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0:07:4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2:46:24
“渔阳鞞鼓”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渔阳的鼓声”。在古代,渔阳是一个地名,通常与乐器、歌舞等活动联系在一起。成语的基本含义常用来形容一种特定的、热烈的场面,或者形容人们在欢庆、愉悦的氛围中,特别是指鼓声的响亮和热烈。
该成语出自《史记·卷四十·李将军列传》,其中提到“渔阳鞞鼓”是描述当时军队行军时鼓声的情景。这个成语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汉代,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特点,尤其是在战争和庆典中的音乐表现。
“渔阳鞞鼓”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渔阳鞞鼓”在**传统文化中象征着欢乐和庆祝,尤其在节庆、婚礼、军事胜利等场合常常出现。现代社会中,虽然人们的生活方式有所变化,但在一些传统节日和庆典中,这个成语依然适用,表达对热闹场面的怀念。
这个成语常让我联想到欢聚的时刻,音乐的魅力,以及人们在一起时的快乐。它传达的情感是积极向上的,能够引起共鸣,唤起人们对美好时光的记忆。
在我的生活中,曾参加过一个社区的夏季音乐节,现场的乐队演奏如同“渔阳鞞鼓”,让每个人都沉浸在欢乐的氛围中。我在描述这次活动时,提到了这个成语,生动地表达了那种热烈和兴奋。
在一个故事中,我可以写道: “当夜幕降临,渔阳鞞鼓的声音在村庄上空回荡,仿佛在邀请每一个人走出家门,加入这场盛大的庆典。人们的笑声、歌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温暖了每一个人的心。”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表达或许存在于对节庆气氛的描绘。例如,在英语中,“the sound of celebration”或“festive drums”都可以传达类似的情感,但直接的成语表达却不如汉语丰富。
通过对“渔阳鞞鼓”的学,我理解到它不仅仅是一个成语,而是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它教会我在描述场景时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使表达更具感染力。在语言学中,成语是文化的载体,掌握这些表达方式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融入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
渔阳鞞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清·纳兰性德《长相思》:“渔阳鞞鼓,声声入梦来。”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渔阳鞞鼓,声声催人老。”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渔阳鞞鼓,惊破长安梦。”
宋·苏轼《前赤壁赋》:“渔阳鞞鼓,声动天地。”
唐·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鞞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