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8:48:0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2:02:09
成语“沉静寡言”由“沉静”和“寡言”两个部分组成。字面意思是指一个人性格沉稳内敛,不轻易说话。基本含义是形容一个人性格温和、内向,不喜欢在公共场合表达自己,常常保持沉默。
“沉静寡言”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或文学出处,但其构成的词汇在古代文学中常被用来形容性格内向的人。在古代的诗词中,沉静与寡言的形象常常与深思熟虑、内敛的智慧相联系。
“沉静寡言”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沉静寡言常被视为一种美德,体现出内敛和深思熟虑的个性。现代社会中,这种性格在某些场合可能被视为缺乏表现力,但在需要深度思考和冷静分析的领域(如科研、文学创作等),沉静寡言的性格则尤为重要。
“沉静寡言”给人一种安静、深邃的感觉,常常让我联想到那些默默耕耘、不求表扬的人。这样的性格在现代社会中可能被忽视,但其实他们的存在平衡了喧嚣的环境,带来了一种内在的力量。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位朋友正是沉静寡言的典型代表。虽然她不善于表达,但总能在关键时刻给予我支持和建议。她的存在让我明白,内向的人同样可以在团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沉静寡言”:
月下独坐思无言,沉静寡言似君前。
清风轻拂心自静,唯愿此刻长相伴。
通过这样的使用,展现了沉静寡言的宁静与深邃。
在英语中,可以用“quiet and reserved”来表达类似的意思。尽管表达方式不同,但这两种文化都对内向的性格有一定的认可。不过,在某些西方文化中,外向和表达能力往往更受重视。
通过对“沉静寡言”的全面分析,我意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对一种性格的描述,它还反映了文化中对不同个性特征的理解与包容。理解这一成语对我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尤其是在描绘人物性格时提供了丰富的视角和思路。
沉静而寡言,多稽而险貌,曰质貌者也。
《明史·杨靖传》:“杨靖,字仲宁,山阳人。洪武十八年进士,授吏科庶吉士。靖有智略,理官缺,命靖署刑部事,多所平反。性沉静寡言,尤晓法律。”
《宋史·隐逸传上·种放》:“种放字明逸,河南洛阳人也。沉默寡言,与母俱隐终南豹林谷之东明峰,结草为庐,仅庇风雨。”
《晋书·王湛传》:“湛少有操行,沉静寡言,人莫能知其深浅。”
《后汉书·马援传》:“援自还京师,数被进见。为人明须发,眉目如画,闲于进对,尤善述前世行事。自皇太子、诸王侍闻者,莫不属耳忘倦。又善兵策,帝常言‘伏波论兵,与我意合’,每有所谋,未尝不用。初,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援前在交阯,还书诫之曰:‘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褵,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史记·李将军列传》:“广沉静寡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
公子~,少挺易操,河东侯器其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