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20:52:5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0:00:18
“巧立名目”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巧妙地设立名目”。它的基本含义是指以巧妙的方式设定名目或理由,通常带有不当或欺骗的意味,用于掩盖真实目的或行为,常常用于指责某些人为了个人利益而设下的种种名目。
“巧立名目”出自清代作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书中描述了当时社会中一些人利用花言巧语和巧妙的名义,来获取个人利益,揭示了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通过这个成语,作者批评了那些利用巧妙手段谋取私利的人。
“巧立名目”可以用于多种场景,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巧立名目”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诚信和正直的重视。在现代社会中,这个成语依然适用,尤其在商业和政治领域中,揭示了许多不透明和不诚信的行为。它提醒人们在面对各种名目时,保持警惕,寻求真相。
听到“巧立名目”这个成语时,常常令人联想到欺诈、不诚实和虚伪等负面情感。这种情感反应促使人们在交流中更加注重对方的真实意图,并对表面的理由保持怀疑。
在我的生活中,曾遇到过一个朋友总是以“为了大家好”的理由来要求大家一起承担费用,但实际上他自己受益最多。这让我想到了“巧立名目”,并意识到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警觉,不被巧妙的借口所迷惑。
在一首小诗中,我尝试使用“巧立名目”:
月下独行影相随,
借问何人巧立名目。
花开花落皆成空,
真真假假难分辨。
通过这种方式,表现了对生活中各种名目的反思和对真实的追求。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to create a facade”或“to make excuses”。这些表达同样强调了用表面理由掩盖真实意图的概念。不同文化中对这种现象的批评和反思通常都是相似的。
通过对“巧立名目”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表达中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一个形象的成语,也反映了社会中的各种复杂关系。在日常交流中,引入这样的成语,有助于更精准地表达对某些行为的看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乃星使临工,以为巧立名目,不容申辩。
《新唐书·食货志四》:“巧立名目,以侵民产。”
《旧唐书·食货志下》:“巧立名目,以夺民利。”
《清史稿·食货志三》:“巧立名目,以征民税。”
《明史·食货志六》:“巧立名目,以敛民财。”
《宋史·食货志上》:“巧立名目,以取民财。”
向企业~收费的做法是不利于企业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