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7:21:1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4:52:42
“凡胎俗骨”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普通的身体和俗气的骨骼”。它用来形容一个人平凡、普通,没有特别的才能或气质,常常带有贬义,暗示其缺乏高尚的情操或超凡的才华。
“凡胎俗骨”出自于古代文学,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白居易在诗中通过描绘普通人的生活,强调了人性的平凡与世俗。尽管具体的出处不易考证,但它反映了古人对世俗、凡人的一种思考和认识。
该成语多用于文学作品、评论、日常对话中,尤其是在讨论人物性格、才能时。它可以用在对比中,强调某人与杰出人物的差距,或者在自我批评时表达自谦之意。例如,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可能用这个成语来刻画一个角色的平凡性,增加人物的真实感。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细微差别在于,同义成语往往强调普通的状态,而反义成语则强调非凡与卓越。
在**文化中,平凡与非凡常常被对立。传统上,士人追求的是超脱于世俗的境界,凡胎俗骨则代表了一种对平庸的自嘲和谦卑。在现代社会,尽管追求个性与独特性,但“凡胎俗骨”仍可以反映出对普通生活的真实体验与理解,强调平凡中的美好。
“凡胎俗骨”让我感受到一种淡淡的自省与无奈,似乎在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些方面显得平凡,而这样的平凡同样是生活的一部分。这种情感可以引发对自我价值的思考,促使我们在平凡中寻找不平凡。
在我的生活中,我常常感到自己在某些领域是“凡胎俗骨”,尤其是在面对才华横溢的同事时。我会用这个成语自嘲,提醒自己要保持谦逊,同时也激励自己努力提升。
在一个小故事中,我可以写道: “在繁华的城市中,他是一个凡胎俗骨的年轻人,日复一日地忙碌于自己的小店。他的梦想并不华丽,只希望能用双手创造出一份温暖,然而,世俗的目光却总是冷冷地落在他身上。直到有一天,他的手艺被一位路过的艺术家发现,让他明白,平凡的心,也能激荡出不凡的波澜。”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ommonplace”或“run-of-the-mill”,它们同样用来形容平凡、缺乏特色的人或事物。但在中文语境中,“凡胎俗骨”更多地蕴含了一种文化自省的意味,强调对平凡生活的思考与接受。
通过对“凡胎俗骨”的深入学,我意识到,平凡并不意味着失败或无能,而是生活的一种真实状态。这一成语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提醒我,要尊重每一个普通的生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每一点平凡,同时也要努力追求自我突破。这种理解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深化了我对生活的领悟。
《清史稿·文苑传》:“然其文虽丽,终非士大夫之体,凡胎俗骨,不足与言雅致。”
《明史·文苑传》:“然其诗虽工,终非士大夫之体,凡胎俗骨,不足与言雅正。”
《宋史·文苑传》:“然其文虽巧,终非士大夫之体,凡胎俗骨,不足与言文雅。”
《旧唐书·文苑传》:“然其诗虽丽,终非士大夫之体,凡胎俗骨,不足与言风雅。”
《南史·文学传》:“然其文虽工,终非士大夫之体,凡胎俗骨,不足与言高雅。”
向来偏觅多人,皆系~,无可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