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8:49:5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3:06:29
成语“付诸度外”的字面意思是把某事置于度外,即抛开、忽视某种标准、原则或考虑。基本含义是指不把某事放在心上,或者不再考虑某种约束或限制。它常用于形容人们在某种情况下不再遵循原有的规矩或标准,进行自由的选择或行动。
“付诸度外”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虽然没有确切的文献记载其最初使用的时间,但可以理解为与古代官场、商界的规矩和标准有关。在历史上,社会中有许多规条和规定,有时人们为了追求个人利益或更高目标而选择忽视这些规条,形成了“付诸度外”的文化背景。
该成语在各种场合中都可以使用,包括:
在**的传统文化中,规矩和礼仪非常重要。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人越来越重视个体的自由和创造力。因此,“付诸度外”在现代社会中也反映了一种对传统束缚的挑战,强调了创新和个人选择的价值。
对于我而言,“付诸度外”传达了一种解放感和勇气。在生活中,面对一些固有的限制或压力时,能够放下这些枷锁,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事物是一种积极的态度。这种情感的联想让我在表达时更倾向于使用“付诸度外”来鼓励他人勇敢追梦。
在我自己的生活中,曾经因为家庭期望和社会压力而面临职业选择的困惑。最终,我选择了放下这些外在的顾虑,追求我真正热爱的事业,这让我想起“付诸度外”这个成语,深刻体会到它的重要性。
在某个宁静的夜晚,月光洒在窗前,我写下了这样一首小诗:
月色朦胧心自明,
付诸度外问浮生。
千丝万缕皆可断,
唯有真情不曾停。
通过这首诗,我想表达在面对人生选择时,抛开外在的束缚,追寻内心的真实。
在英语中,可以用“set aside”或“put aside”来表达类似的意思。这些表达同样强调了将某些事物抛开以追求其他目标的行为。这种表达在不同文化中都有相似的含义,反映了人们对自由选择和个体追求的普遍认可。
通过对“付诸度外”这个成语的深入学,我意识到它不仅仅是一个语言符号,更是一个文化现象,反映了人们在生活中对规则的态度和对自由的渴望。这对我的语言学和表达能力的提升有重要意义,提醒我在创造性表达时要敢于突破常规,勇于追求内心的真实。
自身生死且尚付诸度外,毁誉更不计及也。
《汉书·高帝纪》:“高帝曰:‘吾与项羽约为兄弟,吾岂忍背之?’乃付诸度外,不与项羽争。”
《战国策·赵策》:“赵王曰:‘吾与秦王约为兄弟,吾岂忍背之?’乃付诸度外,不与秦王争。”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曰:‘吾与楚子约为兄弟,吾岂忍背之?’乃付诸度外,不与楚子争。”
《资治通鉴·汉纪》:“光武曰:‘吾与公孙述约为兄弟,今若背之,非义也。’遂付诸度外,不与述争。”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曰:‘吾与汉王约为兄弟,吾岂忍背之?’乃付诸度外,不与汉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