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37:4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3:06:27
成语“付诸一炬”字面意思为“把(事物)投入火炬中”。基本含义是指把某些东西彻底烧毁或摧毁,通常用以比喻将某种思想、文化、历史等完全抛弃或毁灭。
“付诸一炬”的典故来源于《史记·秦始皇本纪》。其中提到,秦始皇在焚书坑儒时,命人将大量的书籍付诸一炬,以消灭那些他认为有害的思想。这一历史**反映了权力对思想的压制,成为后人对于文化破坏和思想焚烧的警示。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语境下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知识与文化的传承被视为重要的社会责任。“付诸一炬”这一成语反映了历史上对知识压制的悲惨教训,提醒现代社会必须重视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避免重蹈覆辙。
“付诸一炬”往往引发人们对历史悲剧的反思,产生一种惋惜和忧虑的情感。它让人联想到文化的脆弱和历史的教训,提醒我们珍惜现有的文化遗产。
在一次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讨论中,我用“付诸一炬”来描述某些国家在战争中对文化遗产的破坏,强调保护文化的重要性。这使得我的观点更加生动有力。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使用“付诸一炬”表达对过去的追忆:
记忆如烟随风散,
历史的书卷已付诸一炬。
焚烧的岁月难再见,
唯有心中留余温。
在英语中,类似表达可以是“burning the books”,用以形容对知识的消灭。不同文化中,焚书的行为通常被视为极端的思想压制,反映出对知识和文化的尊重。
通过对“付诸一炬”的学,我意识到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和历史的承载体。这个成语提醒我们珍惜和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避免在历史中重演错误。它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鼓励我更加关注历史和文化的深度。
在这许多名片里面,捡出一张,上写着颜轶回,……其余都付诸一炬。
《宋史·岳飞传》:“金人焚其营,尽付诸一炬。”
《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二》:“李希烈焚宫室,尽付诸一炬。”
《后汉书·袁绍传》:“绍怒,焚其书,尽付诸一炬。”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怒,悉引兵击秦,烧其宫室,火三月不灭,尽付诸一炬。”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郑人焚其宫室,尽付诸一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