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6:24:3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1:01:39
成语“染丝之叹”字面意思是“染色的丝线所发出的感叹”。其基本含义是形容某种事情或情况让人感到无奈、遗憾,通常与个人的遭遇或命运相关联,表达一种对命运的感叹或无力感。
“染丝之叹”出自《红楼梦》第五十回,书中提到“可怜今古染丝之叹”,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命运多舛的感慨。这一成语的起源与《红楼梦》的文化背景密不可分,反映了作者曹雪芹对人生苦短、感情脆弱的深刻理解。
在文学作品中,“染丝之叹”常用于形容人物因命运不济而发出的感慨。在日常对话中,它可以用来形容某种让人无奈的处境,比如失去工作、感情的破裂等。在演讲中,使用该成语可以增强情感表达,体现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命运和人生苦短的哲学思想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心中。“染丝之叹”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无奈,也揭示了对命运的不屈服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现代社会中,该成语仍然适用,尤其在面对生活挑战时,能够引发共鸣。
“染丝之叹”让我联想到人生中的种种挫折与无奈,尤其是在面对无法改变的命运时。这种情感反映了对生活的思考与理解,让我在表达时更加细腻和真实。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历过一次重大的失利,当时我感到迷茫和无助,心中不禁发出“染丝之叹”。这让我意识到,面对困境,感叹并不能改变现状,但有时它也是一种情感的宣泄。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融入“染丝之叹”:
浮云游子意,漂泊在天边。
染丝之叹声,何时归故乡。
这展现了对归属感的渴望与对命运的无奈。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lament”,意指对失去或不幸的感叹。虽然两者都表达了对不幸的感慨,但“染丝之叹”更强调个人命运的无奈,而“lament”则更广泛地用于各种悲伤场合。
通过对“染丝之叹”的学*,我对人生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面对生活挑战时,能够更加理性和客观地看待自己的情感反应。
见染丝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宋史·文苑传·苏轼》:“苏轼《赤壁赋》中有‘染丝之叹’之句,抒发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唐诗纪事·李白》:“李白《将进酒》诗中有‘染丝之叹’之句,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哀愁。”
《文选·刘勰·文心雕龙·哀吊》:“染丝之叹,哀而不伤,怨而不怒。”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悲愤交集,作《离骚》,其中有‘染丝之叹’之句。”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染丝之叹,非独悲其色也,亦悲其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