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09:4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1:01:32
成语“染旧作新”字面意思是将旧的东西通过某种方式改变或修饰,使其看起来像新的。基本含义是指对旧事物进行改造、更新,以适应新的需求或审美。
“染旧作新”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或文学出处,但其构造反映了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成语中的“染”有着染色、改变的意思,而“旧”与“新”则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对旧事物进行创新的思想。
在不同的语境中,“染旧作新”可以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传统与创新的结合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主题。“染旧作新”在现代社会中尤为适用,特别是在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化的过程中,强调了对传统的尊重与创新的必要。
“染旧作新”让我联想到生活中的变化与发展。它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鼓励我们在面对旧事物时,勇于进行创新和改造。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我在工作和生活中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在家居装修时,我尝试将一些老旧家具重新粉刷,通过“染旧作新”的方式,让它们焕发出新的生机。这不仅节省了成本,也让我感受到创造的乐趣。
在一首关于时间流逝的诗中,我可以这样写:
岁月如歌旧梦残,
染旧作新展新颜。
青苔缱绻旧墙角,
风华重现换天阑。
在英语中,“give new life to old things”或“revamp”可以与“染旧作新”相对应,强调对旧事物的重新利用和创新。这反映了全球范围内对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共识。
通过对“染旧作新”的学,我意识到在语言学中,理解成语的深层含义和使用场景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表达能力,也激励我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创新的机会与灵感。
今之学者……但诵得古文十数篇,拆南补北,染旧作新,尽为名士矣,何工拙之辨哉?
《新唐书·文艺传上·王勃》:“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之‘染旧作新’。”
《旧唐书·文苑传上·王勃》:“勃聪警绝众,于推步历算尤精,曾作《大唐千岁历》,言唐德灵长千年,不合承周、隋短祚。其文体华艳,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号‘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以为然。初,吏部侍郎裴行俭典选,闻勃等名,曰:‘士之致远者,当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杨子沉静,应至令长,余得令终为幸。’卒如其言。”
《明史·文苑传二·徐渭》:“渭天才超轶,诗文绝出伦辈。善草书,工写生。其论画,以为‘染旧作新’,乃画道之极则。”
《清史稿·文苑传三·黄景仁》:“景仁诗有奇气,为世所称。然其文亦工,尤长于骈体,不染旧习,时人谓之‘染旧作新’。”
《宋史·文苑传六·米芾》:“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特妙于翰墨,沉着飞翥,得王献之笔意。画山水人物,自名一家,尤工临移,至乱真不可辨。然世之论芾者,以为不能染旧作新,故其议论多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