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4:51:0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7:40:08
“舌战群儒”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用舌头与众多的儒生进行辩论。它通常形容一个人以口才和智慧对抗众多的学者或专家,强调在辩论中不畏惧对方的强大和人数的众多,展现出个人的口才和勇气。
“舌战群儒”源于明代文学家李贽的《李卓吾先生文集》。在书中,李贽讲述了他与许多儒学者进行辩论的经历,表现出他以一敌众的勇气和智慧。李贽的个性及其对儒家思想的批判,使得这个成语在后世传颂,并被赋予了强烈的个体反抗精神。
“舌战群儒”常用于形容在学术、政治或其他领域的辩论中,某个人以口才和智慧对抗众多反对者的情形。在文学作品中,它可以用来描绘主人公的聪明才智;在日常对话中,人们也可能用这个成语来形容自己在争论中的表现。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古代,儒学是主流思想,许多学者以儒家经典为根基进行学术讨论。“舌战群儒”体现了个体在面对传统权威时的勇气与决心。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知识的多元化和民主意识的增强,这个成语仍然适用于各种学术和社会辩论,鼓励人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舌战群儒”给人一种激昂和斗志昂扬的感觉,它代表着勇敢、智慧和自信。在使用这个成语时,常常联想到面对挑战时不屈不挠的精神,激励人们在各类争论中坚持自己的立场。
在一次课堂讨论中,我曾用“舌战群儒”来形容自己与同学们对某个哲学问题的争辩。尽管对方的观点众多且有力,我依然坚持自己的看法,并用逻辑和例证进行反驳,最终得到了老师的认可。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辩论的重要性和个人思考的价值。
在夜空下,星辰闪烁, 我独行于思辨的沙滩, 与群儒辩论,舌战群儒, 真理的光芒在脑海中闪现。
在英语中,类似于“舌战群儒”的表达可以是“debate against the odds”或“holding one's own in a debate”,都强调个人在面对众多反对者时的勇气和能力。这些表达在不同文化中虽然表意相似,但所传达的文化内涵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舌战群儒”的学,我认识到辩论不仅是口才的较量,更是思想的碰撞。这个成语激励我在生活中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了我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的信心与能力。它提醒我们,在面对众多挑战时,保持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诸葛亮舌战群儒。
东汉末年,刘表去世,刘琮投降曹操,形势对刘备与孙权极为不利。刘备派诸葛亮随鲁肃一起前往东吴去说服孙权联合抗曹。诸葛亮在孙权的殿前先后把张昭,虞翻、步陟、陆绩的投降主义驳得体无完肤,孙权终于同意联刘抗曹
诸葛亮~,薛综谓刘玄德乃织席败履之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