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59:3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4:31:44
“百不失一”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一百件事情中只有一件会出错。基本含义是形容事情的成功率非常高,几乎没有失误,用于强调某种做法或判断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百不失一”最早见于《左传》,其中描述了古代军事战略和判断的准确性。它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成功和准确性的追求,强调了在众多选择或**中,能够做到几乎完美无误的能力。这种说法在古代文献中多次出现,逐渐演变为一种固定的表达方式。
“百不失一”可以在多个场景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成功和准确性是十分重要的价值观,尤其在商业、教育和军事领域。“百不失一”体现了人们对完美和精确的追求。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的爆炸,人们对决策的准确性要求越来越高,这个成语依然适用。
“百不失一”给人一种安心和信任的感觉,联想到在生活中遇到的那些可靠的朋友或成功的计划。当听到这个成语时,常常会让人想起那些成功的经历和充满信心的决策。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我曾参与一个项目的策划,经过反复讨论和验证,我们最终的方案被评委认可,大家都说这个方案“百不失一”。这让我感受到团队合作和仔细准备的重要性。
在某个故事中,主角在冒险中经历了许多困难,但她总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判断,最终成功逃脱。故事可以这样结束:“在这些险象环生的时刻,她的每一个决定都如同百不失一般,带她走向了胜利的彼岸。”
在英语中,可以用“almost perfect”或“highly reliable”来表达类似的意思。然而,直接对应的成语并不多见,体现了不同文化对成功和完美的不同看法。
通过对“百不失一”的学*,我深刻理解到在语言表达中,准确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生活中更加注重细节和准备,追求更高的成功率。
从门应庭,听堂室之言,什而失九,如升堂窥室,百不失一。
《明史·戚继光传》:“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慓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选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又以南方多薮泽,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
《宋史·岳飞传》:“飞至新乡,金兵盛,飞独引所部鏖战,夺其纛而舞,诸军争奋,遂拔新乡。”
《晋书·王濬传》:“濬夜梦悬三刀于卧屋梁上,须臾又益一刀,濬惊觉,意甚恶之。主簿李毅再拜贺曰:‘三刀为州字,又益一者,明府其临益州乎?’及贼张弘杀益州刺史皇甫晏,果迁濬为益州刺史。”
《三国志·魏书·张郃传》:“郃用兵巧变,善列营阵,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郃虽武将,而爱乐儒士,尝荐同乡卑湛经明行修,诏曰:‘昔祭遵为将,奏置五经大夫,居军中,与诸生雅歌投壶。今将军外勒戎旅,内存国朝。朕嘉将军之意,今擢湛为博士。’”
《后汉书·祭遵传》:“帝以祭遵为将,百不遗一。”
他把算子一动,便晓得这人姓名,穷通寿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