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5:34:5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0:16:05
成语“曲高和寡”字面意思是“高音曲调难以引起共鸣”,引申意为高深的艺术或思想难以被大众理解和欣赏。通常用来形容一些才华横溢、思想高远的人或事物,因其过于高深而难以获得广泛的认同与欣赏。
“曲高和寡”最早出自《庄子·齐物论》,原文为“曲高和寡”,意思是说音调过高,和声的人就少。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人对艺术和才华的看法,认为高超的艺术往往难以被普通人接受。
“曲高和寡”可以在多种场合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曲高和寡”在**文化中反映了对艺术与思想的重视和尊重,尤其是在文学、音乐等领域。现代社会中,高深的思想和艺术仍然面临着大众化的挑战,很多创新和前卫的作品常常不被理解,但也在不断推动文化的发展。
“曲高和寡”让我联想到那些在艺术、学术领域中努力探索却不被理解的人,他们的孤独与坚持令人动容。这种情感也许会激励我在面对挑战时,勇敢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不被理解。
在我的学*中,我曾经参与过一个文学讨论会,分享自己对某位作家的理解。尽管我对他的作品情有独钟,但大多数人却无法接受其深刻的哲学内涵,那时我就想到了“曲高和寡”这个成语。
在一首现代诗中,我尝试使用“曲高和寡”:
在孤独的音符间跳跃,
高音里藏着心底的忧伤,
曲高和寡,几人能知?
唯有月影,静静倾听。
在西方文化中,有类似的表达,比如“孤独的天才”(lone genius),强调那些才华横溢的个体无法被大众理解的现象。这种现象在不同文化中普遍存在,反映了对高深艺术和思想的共通尊重。
“曲高和寡”不仅是对艺术和思想的描述,更是一种生活哲学的反映。它提醒我们珍惜那些有深度的作品和思想,即使在表面上难以被大众理解。对于语言学*者而言,理解这类成语对于提高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文心雕龙·时序》:“自献帝播迁,文学蓬转,建安之末,区宇方辑。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
《汉书·艺文志》:“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说,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意。”
《文选·宋玉·对楚王问》:“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楚辞·九辩》:“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战国时期,楚襄王问文学家宋玉为什么那么多人对宋玉有意见,怎么没有附和的人?宋玉回答道:有一个唱歌的人在郢都街上唱《下里》《巴人》,很多人跟唱,唱《阳春》《白雪》,附和的人就少了,可见“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我在省城,只听人称赞靓云,从没有人说起逸云,可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