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1:43:4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0:16:08
“曳兵之计”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为“拖延军队的计策”。在实际意义上,它指的是一种策略或计谋,主要用于描述为了取得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拖延、缓和或隐蔽的手段。
“曳兵之计”源于**古代军事战略,特别是在战国时期的诸多兵法中。这一成语的具体历史出处并不明确,但其意涵与古代军事家如孙子、吴子等的兵法思想有密切关系。在战争中,拖延和隐蔽往往被视为重要的战略选择,以等待时机、削弱敌人或增强自身的实力。
“曳兵之计”可以在多种场合中使用:
同义成语:拖延战术、隐忍之计
反义成语:速战速决、直截了当
“曳兵之计”在**传统文化中体现了智慧、策略和耐心的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这一成语依然适用,尤其在商业竞争、政治斗争等领域,拖延策略可以帮助组织或个人在不利环境中寻求突破。
“曳兵之计”让我联想到智慧与耐心的结合。在快速变化与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能够运用这种策略的人常常能在复杂的环境中找到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在我个人的学*和工作经历中,曾遇到过需要谈判的场合。在面对强硬的对手时,我采取了“曳兵之计”,通过缓和气氛和间接沟通,最终达成了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协议。
在一个古代战争的故事中,描述一位智者对年轻将领说:“在这场战役中,记住曳兵之计,不必急于出击,耐心等待敌人的失误,方能一举击破敌阵。”
在英语中,与“曳兵之计”相近的表达可能是“strategic delay”或“playing for time”。这表明在不同文化中,对于策略和智慧的重视是相似的,但具体运用和表达方式可能存在差异。
通过对“曳兵之计”的学*,我认识到在沟通与决策中,灵活运用策略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思考问题时更加注重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在未来的交流中,我会更加注意运用这样的成语,提升表达的深度与智慧。
伯英进兵甚猛,谨防中敌曳兵之计。
《资治通鉴·唐纪·太宗贞观元年》:“李靖以兵曳兵之计,败突厥于阴山。”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曹操以兵曳兵之计,败袁绍于官渡。”
《汉书·韩信传》:“韩信以兵曳兵之计,败赵军于井陉。”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以兵曳兵之计,败秦军于巨鹿。”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使荀息以车曳兵之计,败楚师于城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