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5:42:4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0:24:56
“弃甲曳兵”是一个成语,由“弃甲”和“曳兵”两个部分组成。“弃甲”字面意思是丢弃甲胄,表示放弃武器或战斗的状态;“曳兵”则指拖着兵器,通常暗示着无力再战或退缩。整体上,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在战斗失败或绝境中,士兵放弃抵抗、退缩的情形。
“弃甲曳兵”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传说项羽在垓下被围,面临失败时,他的士兵为了逃命而弃掉盔甲,拖着兵器四处逃散。这个典故生动地表现了战斗失败后的绝望与无助,成为后人用来形容退缩或放弃斗争的状态的成语。
此成语通常用于描述在压力或困难面前放弃斗争的情形。它可以出现在历史文献中,也可以用于现代的对话和演讲中。例如,在描述某个团队在比赛中失利后气馁的状态时,可以用“弃甲曳兵”来形容他们的失落和绝望。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弃甲曳兵”反映了**古代战争中的残酷与无奈,强调了在逆境中放弃斗争的无奈选择。这一成语在现代社会中仍有适用性,特别是在商业竞争、体育竞技等领域,面对重大失败或危机时,个体或团队可能会感到无力再战。
这个成语常常带有失落、绝望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战斗的艰辛和失败后的无奈。它也引发对失败后反思的思考,提醒我们在逆境中是否应该选择放弃,还是继续努力。
在我的学*和生活中,曾经经历过一次大型考试失败的情况。那时我感到十分沮丧,几乎有一种“弃甲曳兵”的感觉,想要放弃继续努力。但最终,我选择了总结经验,反而更加努力去备考,最终取得了好成绩。
在一次诗歌创作中,我尝试融入“弃甲曳兵”:
战火纷飞夜未央,
英雄泪洒胆气亡。
弃甲曳兵归故里,
孤舟一叶入梦乡。
这首诗通过描绘战斗后的景象,表达了战士的无奈与对平静生活的渴望。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hrow in the towel”,意为放弃斗争,源于拳击比赛中教练向场外扔毛巾以示认输。虽然表达的方式不同,但都体现了在困境中退缩的意思。
通过对“弃甲曳兵”的学*,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语言中如何通过成语传达情感与智慧。在日常表达中恰当使用成语,不仅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还能丰富交流的层次感和深度。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面对挑战时,勇敢与坚持的重要性,即使有时会感到无助。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资治通鉴·汉纪·光武帝建武元年》:“光武乃弃甲曳兵而走。”
《后汉书·班超传》:“超乃弃甲曳兵而走。”
《汉书·李广传》:“广乃弃甲曳兵而走。”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弃甲曳兵而走。”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侯弃甲曳兵而走。”
杀得冷军左支右绌,只好~,败阵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