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6:48:3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7:15:19
“哀鸿满路”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悲哀的鸿雁遍布道路”。其中“哀鸿”指的是悲伤的鸿雁,象征着离散和悲痛的情景;“满路”则说明这种悲哀的情景遍布四方。整体上,这个成语用来形容遭遇灾难或悲剧后,满目凄凉,充满悲伤的景象。
“哀鸿满路”出自《汉书·王莽传》,原文为“哀鸿遍野”,用来描述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民众流离失所的悲惨状况。鸿雁作为一种迁徙的鸟类,其哀鸣更加强调了失去、离散和悲痛的主题。这个成语的历史背景与战乱、灾难相关,常常用来表达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哀鸿满路”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如: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鸿雁被视为一种象征,常与思念、离别相关。通过“哀鸿满路”,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对于战争、灾难的反思与批判,体现出对人道主义的关注。在现代社会,该成语依然适用,尤其在讨论社会问题、环境危机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哀鸿满路”带给人的情感反应是深刻的悲伤与同情,联想到许多历史上的悲剧**,比如战争、自然灾害等。它提醒我们要关注社会的弱势群体,增强人们的同理心。
在生活中,我曾目睹一个朋友因家庭变故而悲痛欲绝,感觉到他那种“哀鸿满路”的心情,深刻体会到了失去的痛苦。这让我更加关注身边人的情感变化,也让我在交流时更加小心。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融入“哀鸿满路”:
秋风萧瑟落叶飞,
哀鸿满路泪满衣。
昔日繁华今已去,
何时再见笑声辉。
这首诗通过描写自然景象与人们的悲伤,传达了对失去的感慨。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表达也存在,如英语中的“sorrow everywhere”,都传达了人们对悲痛情景的感知与反思。然而,成语“哀鸿满路”更特指因离散而产生的悲伤,蕴藏着更深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通过对“哀鸿满路”的学,我认识到成语不仅是语言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在表达情感、理解社会时,这个成语的使用让我更加敏感于人类的苦难与悲哀,推动我在语言学与表达中更加注重情感的传达与文化的理解。
流离百室,哀鸿满路悲戚。
《续资治通鉴长编·宋纪》:“岁饥,民多流离,哀鸿满路。”
《清史稿·食货志》:“岁饥,民多流亡,哀鸿满路。”
《明史·食货志》:“岁大祲,民多流离,哀鸿满路。”
《宋史·食货志》:“岁饥,民多流亡,哀鸿满路。”
《资治通鉴·唐纪》:“时天下大饥,民多流离,哀鸿满路。”
一旦爆发战争就会出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