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9:03:0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7:14:36
“哀梨蒸食”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为“用悲伤的梨来蒸食”。引申义为形容因失去所爱而感到的深切悲痛,通常用来描绘丧失亲人、朋友等带来的悲伤情感。
该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尤其是一些描写离别和悲痛的诗词。具体的出处虽然不详,但其意象常常与古代文人对生命无常、亲情和友情的深刻思考紧密相关,反映了人们对情感的敏感与细腻的体察。
“哀梨蒸食”可以在多种语境下使用,例如: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哀梨蒸食”在**传统文化中,与对亲情、友情的重视和对生命无常的思考息息相关。它揭示了人们在面对失去时的脆弱和无奈,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感情的细腻表达。在现代社会,这种情感依然适用,尤其是在面对亲友离世或重大失落时。
该成语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悲伤和怀念。它引发的联想包括亲情的温暖、生命的脆弱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这种情感的深沉常常影响人的思维方式,使人在表达时更加注意情感的细腻与真实。
在生活中,当我经历失去亲人的悲痛时,常常会想起“哀梨蒸食”这个成语,它让我意识到这种痛苦是普遍的,能够与他人产生共鸣。在与朋友分享这些经历时,使用这个成语可以更加生动地传达我的感受。
“在那雨夜,思念如涛,哀梨蒸食,心中的痛苦如同那湿润的空气,挥之不去。”这样的句子可以展示该成语的表现力,营造出一种悲伤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grief”或“heartbroken”,但往往缺乏与食物或文化意象的结合,表现出的情感色彩可能较为单一。不同文化对悲伤的表达各有特点,汉语中的成语往往更具诗意和象征性。
通过对“哀梨蒸食”的学,我深刻认识到情感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这个成语提醒我在日常交流中,不仅要关注语言的准确性,也要注重情感的传递和共鸣。它在语言学中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也让我更加敏锐地感知他人的情感。
桓南郡每见人不快,辄嗔曰:‘君得哀家梨,当复不烝食不?’
《新唐书·文艺传中·李白》:“白自知不为时所容,乃放浪形骸,日与酒徒为伍,或曰:‘哀梨蒸食,非其人也。’”
《太平广记》卷二百四十六引《谈薮》:“梁武帝问刘孝绰曰:‘卿何如哀梨蒸食?’孝绰曰:‘臣不敢当。’”
《南史·刘穆之传》:“穆之少时,家贫,好学,常以哀梨蒸食,以自给。”
《晋书·王羲之传》:“时人以其快爽,皆曰:‘哀梨蒸食,非其人也。’”
《世说新语·轻诋》:“桓南郡每见人不快,辄嗔曰:‘君得哀家梨,当复不烝食不?’”
晋朝时期,金陵哀仲家种的梨味道鲜美,入口便化解了,如果蒸一下就会变了味道。大将军桓温每对人不满,便说:“你得到哀家的梨,能不能不再蒸了。”讥笑对方真愚蠢
这年头大有“~”的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