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37:3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6:34:19
成语“口若悬河”字面意思是“嘴巴像悬挂的河流”,形象地形容一个人说话滔滔不绝、流畅而且有条理。其基本含义是指言辞流利、表达能力强,通常用于形容能言善辩的人。
“口若悬河”出自于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陋室铭》,其中的“口”指嘴,形象地比喻说话如同河水奔腾不息,充满了生动的描述。这个成语强调的是言辞的流畅和丰富,表明说话者能够不断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口若悬河”常见于各种语境中,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口才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能力,尤其在古代,能够在公共场合流利表达观点的人往往受到重视。因此,“口若悬河”不仅仅是对口才的赞美,也反映了社会对言辞能力的重视。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依然适用,尤其在演讲、辩论、教学等场合。
“口若悬河”带给我一种积极的情感反应,联想到那些能够娓娓道来的优秀演讲者和口才极佳的朋友。这一成语激励我在表达时更加努力,追求流畅和自信。
在大学期间,我参加了一个辩论赛,尽管一开始我有些紧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流利,甚至有朋友称赞我“口若悬河”。这让我意识到,良好的表达能力不仅能帮助我在学术上取得成功,也能更好地与人沟通。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口若悬河”:
春风拂面言如水,
口若悬河诉心曲。
一言一语皆珠玉,
让人沉醉难自觉。
在英语中,有类似的表达如“talking a mile a minute”,它形容一个人说话非常快且流利。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但两者都强调了流利的表达能力。
通过对“口若悬河”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是对口才的赞美,也是一种对表达能力的追求。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能够更好地丰富我的语言表达,增强沟通效果。
安能以此上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
《明史·方孝孺传》:“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乡人目为‘小韩子’。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
《宋史·刘恕传》:“恕为人明敏,强记博闻,司马光称为‘口若悬河’。”
《旧唐书·杨炯传》:“炯恃才傲物,每谓人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当时议者,亦以为然。炯文思如涌泉,朝廷大手笔,多敕杨炯与崔融、李峤、苏味道等为之。”
《南史·陈庆之传》:“庆之应对如流,帝甚嘉之。尝谓庆之曰:‘卿文武兼资,可谓世之良将。’”
《世说新语·赏誉》:“王太尉云:‘郭子玄语议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晋朝读书人郭象,他善于思考问题,把书本上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谈话上,他经过潜心研究老子、庄子的学说,不愿意做官。他谈起话来引经据典,头头是道,人们对天很敬佩,评论他的谈话好像“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知县见他说的~,又是本朝确切贼,不由得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