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5:28:1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8:45:30
成语“如饥如渴”字面意思是像饥饿一样、像口渴一样,形容人对某种事物的迫切渴望。引申义为对知识、信息或某种目标的强烈追求和渴望,强调一种非常强烈的需求和急迫感。
“如饥如渴”最早出现在《论语·为政》,原文为“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其后有“如饥如渴”之说,表达对于真理和知识的渴求。该成语形象地比喻人们在面对急需的事物时的心态,强调这种需求的紧迫性。
该成语适用于多种语境,如:
同义成语:
这些成语都表达了对某事物强烈的需求和急迫的心态。
反义成语:
这些成语则强调对事物的漠不关心和冷淡态度。
在*文化中,知识被视为重要的财富,尤其是在传统的儒家思想影响下,求知欲和对学的渴望被高度重视。“如饥如渴”这一成语在现代社会仍具有广泛适用性,尤其是在快速变化的信息时代,人们面对知识和技术的更新,更容易感受到这种迫切的需求。
“如饥如渴”常常带给人一种紧迫感和渴望的情绪,唤起对目标的追求和对未知的渴求。这种情感可以激励个人去努力学*、探索未知,或追求自己的梦想。
在我的学过程中,我曾经历过一段时间的低迷,直到我接触到一门新学科,那种“如饥如渴”的学状态让我重新找回了对知识的热情和动力。我发现,只有在心中燃起这种渴望时,学*才能变得更加有效和愉悦。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使用“如饥如渴”:
书卷在手如饥渴,墨香溢满心间悦。
求知路上无尽头,风雨兼程不言惧。
这首诗表达了对知识的追求和追求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与快乐。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是“thirst for knowledge”,强调对知识的渴求。在其他文化中,如西方的教育理念,也常常强调学*的渴望和追求,显示出对知识的普遍重视。
通过对“如饥如渴”的学,我意识到这种成语不仅仅是语言的表达,更是对一种追求和渴望的象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成语能够使我们的表达更加生动,同时也能激励我们在生活和学*中保持对知识的渴望。
宋江陪笑道:‘怎敢相戏。实慕员外威德,如饥如渴。万望不弃鄙处,为山寨之主,早晚共听严命。’
《宋史·岳飞传》:“飞闻之,如饥如渴,欲得其马。”
《晋书·王敦传》:“敦闻之,如饥如渴,欲得其地。”
《后汉书·班超传》:“超闻之,如饥如渴,欲得其书。”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闻汉王在宛,如饥如渴,欲得之。”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人如饥如渴,欲得秦之宝。”
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永远前进》:“我~地读着各种文学书和理论书,也学了外科医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