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9:55:2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1:55:09
求贤若渴的字面意思是“像渴望水一样地寻找贤才”。它表达了对贤能之人的渴望,形象地说明了一个人或一个组织对人才的急切需求和重视。这一成语强调了对优秀人才的珍视,体现了求才的迫切心情。
“求贤若渴”出自《后汉书·光武帝纪》。该书中记载了汉光武帝刘秀在寻找有才能的人的时候,形容自己对人才的渴望就像干旱时对水的渴求一样。这一成语由此流传开来,成为后人用以形容对人才的迫切需要。
“求贤若渴”常用于以下几种场景: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求贤若渴”在**文化中反映了重视人才的传统观念,尤其在古代,士人受到很高的重视。在现代社会,尤其是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中,企业与组织更加注重人才的引进与培养,这一成语依然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急迫而又积极的情感联想,体现了对未来的希望与追求。在个人职业发展中,它也能激励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争取成为别人“求贤若渴”的对象。
在我的学和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对人才的渴求。例如,当我参与某个项目时,项目负责人对团队成员的能力要求极高,体现出一种求贤若渴的态度。这种氛围也激励着我不断学新知识,以便能在未来的工作中为团队贡献更多。
在一个小故事中,我可以这样使用这个成语:
在一个被称为“智者村”的地方,村长常常对年轻人说:“我们这个村子求贤若渴,希望你们能带来新的想法和活力。”于是,年轻人们纷纷开始探索外面的世界,带回了许多新知识和创造力,使得这个村子焕发了生机。
在英文中,可以用“eager to find talent”或“desperate for talent”来表达类似的意思。然而,中文的“求贤若渴”更具形象性和文化内涵,传达了更深层的情感与历史背景。
通过对“求贤若渴”的学,我更加认识到人才在个人发展和组织成功中的重要性。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激励我在未来的学和工作中,努力成为一个值得被“求贤”的人。
昔在前世,求贤如渴。
《宋史·岳飞传》:“飞为人沉毅多谋,善断大事,然求贤若渴,闻人有善,必亲之。”
《晋书·王导传》:“导为人谦冲恬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然求贤若渴,闻人有善,必亲之。”
《后汉书·班超传》:“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诏书征超,超辞让,上书言:‘臣闻国之兴也,必有贤人辅之。臣虽不才,愿得从贤者之后,以佐明时。’帝览书,嘉其志,乃拜超为郎,使西域。超在西域三十一年,求贤若渴,多得奇士。”
《史记·魏公子列传》:“魏公子无忌,求贤若渴,闻人有善,必亲之。”
《左传·宣公十五年》:“晋侯求贤若渴,闻其贤也,必亲之。”
战国时期,晋献公用碧玉骏马向虞国行贿借道灭掉虢国与虞国,俘虏虞国大夫百里奚,晋献公将百里奚作为奴隶陪嫁到楚国,秦穆公释放用五张羊皮换取百里奚并与他共商国事。百里奚向他推荐蹇叔,秦穆公重金迎接蹇叔,并封他为上大夫
~,从柬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