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4:16:1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2:38:49
“深居简出”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深深地居住,简单地出门”。其基本含义指的是一个人长期居住在家中,很少外出,通常用来形容性格内向、生活低调的人。
“深居简出”最早出现在古代文献中,通常与隐居、清静的生活方式相关联。它体现了古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尤其是在社会动荡或政治不安的时期,许多人选择隐居以避免纷扰。成语的具体出处可能不易考证,但与不少古代文人的隐居生活有联系,如陶渊明等。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隐居生活被视为一种理想状态,尤其是在道教和儒家哲学中,强调内心的宁静与和谐。现代社会中,尽管生活节奏加快,但“深居简出”仍然适用,尤其在强调心理健康和自我调节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独处与内省。
“深居简出”给人的第一印象可能是孤独或内向,但也可以联想到一种宁静的美好,像是在喧嚣中寻找内心的平静。它可以引发对生活节奏的反思,提醒人们在追求成功的同时,别忘了照顾自己的内心世界。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段时间我因工作压力选择了“深居简出”,通过读书和写作来寻找自我,反而让我更加充实。我发现有时候,适当的独处能够带来更清晰的思维和更深的自我理解。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表达:
深居简出藏心事,
明月清风伴我行。
半卷书帙静无声,
只留思绪在夜明。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o keep to oneself”或“to lead a reclusive life”,都传达了内向或隐居的概念。但在文化的背景上,西方社会可能更强调个体的社交性,隐居被视为较为极端的生活方式。
“深居简出”不仅仅是一个描述性成语,它反映了人们对生活方式的不同选择以及对内心世界的重视。在语言学*中,掌握这样的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情感和态度,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夫兽深居而简出,惧物之为己害也,犹且不脱焉。
《明史·文苑传》:“深居简出,不问世事,专意著述。”
《宋史·隐逸传》:“深居简出,以诗酒自娱。”
《后汉书·逸民列传》:“或隐居以求其志,或回避以全其道,或静己以镇其躁,或去危以图其安,或垢俗以动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清。”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深居简出,不与世接。”
自摈弃以来,尤自刻励,~,几不与世人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