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8:04:1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9:23:09
成语“觳觫伏罪”由四个字组成,字面意思为“用嘴巴和舌头去承认罪行”。其中,“觳”指的是嘴巴,“觫”指的是舌头,整体含义是指通过口头承认或供认自己的罪行。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罪犯或不法分子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或罪行。
“觳觫伏罪”源自古代的法律文献和文学作品,具体的出处并不明确,但在传统文化中,承认罪行常被视为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在古代,许多文学作品中描绘了罪犯在审判时主动认罪的场景,以此表现其悔过自新的决心。
该成语可以在多个场合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承认错误和悔过自新是受到推崇的美德。这个成语反映了社会对诚实和责任感的重视。在现代社会中,随着法律制度的发展,主动认罪往往会影响判决结果,因此在法律场合中,触及此成语的频率较高。
“觳觫伏罪”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勇气和责任感。承认错误需要极大的勇气,尤其是在法律层面或道德层面上。它也让我思考个人在生活中面对过错时的态度。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因为不小心犯了错误,最终选择了主动承认。虽然当时感到很沮丧,但也让我意识到,诚实面对自己的错误是成长的一部分。这种经历让我更能体会到“觳觫伏罪”的深刻意义。
在一个故事中,主角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误解后,终于鼓起勇气站出来,面对所有人的质疑,坚定地说道:“我愿意觳觫伏罪,承认我所犯下的错误,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宽恕。”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plead guilty”,意为承认有罪。这种表达在法律语境中使用频繁,强调个人对自己行为的责任。与“觳觫伏罪”相比,后者更加强调承认的主动性和勇气。
通过对成语“觳觫伏罪”的学*,我意识到承认错误不仅是法律责任,也是道德责任。这个成语在日常生活、法律和道德讨论中都具有重要意义,提醒我们在面对错误时要勇于承认,承担责任。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公子宋随班行礼,全无~之语。